在行业寒冬2009年,或许很多人都寄希望私抛厂能异军突起。本身想法和出发点是好的,无可厚非。但是市场本身的发展有特定的规律,或许会打破我们美好的愿望。
严格来说,私抛厂和品牌企业并没有严格的区分界线。当私抛厂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销量和知名度都相当不错的情况下,那么就顺理成章的也晋升为品牌企业了。再者如果以生产设备来区分,那就更加无法区分。行业内存在一些品牌企业,本身并无生产场地,基本以贴牌为主,如果按生产设备去区分,恐怕连私抛厂都算不上了。倘若一定要区分的话,我认为品牌企业应该比较注重产品形象和品牌营销企业,而私抛厂虽然坚持自己是专注营销,实际上主要还是靠自然销售,在营销上并没有什么突破,主要依靠的手段是价格战,一般规模不大。
行业的冬天并不仅仅只是品牌企业的冬天,私抛厂同样受冲击。我并不认为在相同的环境下,在品牌企业举步维艰下私抛厂能独放异彩,即使个别企业的成功也不足以代表所有私抛厂都发展迅速。在2008年,一些品牌企业也保持快速增长,生产和销售都出现热火朝天的局面,这同样不能说明和代表什么。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因为处在不同的阵营,所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有时间上的差异。私抛厂主要市场为三四级市场,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可能会晚一些罢了。
的确,现代企业的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专门生产砖坯企业和专门抛光的企业是一种分工,专门生产砖坯的车间和专门抛光的车间也是分工,分工并不一定需要跨企业才能完成。如果谈到专门研究销售,在品牌企业的营销部门也一样能完成,反而一些私抛厂的营销给人感觉并不好。"销"大概可以分为推销、销售、营销、行销几个阶段,按目前来看,大部分私抛厂应该还停留在前面两个阶段,根本谈不上专门研究营销了。
现代企业除了讲究分工之外,更讲究资源整合。品牌企业相对于私抛厂,拥有的资源更多,整合的空间更大。私抛厂最有竞争优势的是价格,但是,这些价格优势仅仅是建立在节省营销费用的基础上。这些优势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可以提供砖坯的品牌企业,应该是比私抛厂更有优势的。这些企业在前面的工序已经产生不少利润,如果竞争加剧,他们完全可以放弃抛光这道工序的利润,如此一来,私抛厂还有价格优势吗?同样,花色多对企业来说未必就是好事,倘若要专业话,那么只生产一个花色是最专业的,可以完全具有规模上的优势,这些都是私抛厂所不具有的。相反一些大型企业拥有众多品牌,更具备进行专业分工的优势,从而更能降低成本。生产周期也是一样的道理。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只要企业管理本身没有问题,完全可以解决生产周期的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有100个花色,而同时拥有1000条生产线,那么生产周期会长吗?当然前提必须是每个花色的销量足够大,而这一点恰恰是品牌企业本身所具备的。退一万步讲,即使品牌企业不能达到这个条件,那总可以也象私抛厂一样,到外面拿砖坯进行加工吧?反过来私抛厂却暂时没有办法拥有品牌企业的资源优势,更别提其他比如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了。我们也不难发现,相比之下私抛厂处于弱方。
行业发展的规律,无非是从无竞争到无序竞争再到无法竞争的状态。举例来说,彩电行业在初期完全是进口品牌的天下,到中期的品牌林立,再到后期的寡头垄断,也正是经历同样的发展历程。初期因为生产企业不多,而市场容量远远大于供应,导致企业之间根本没有竞争;经过一段时间发展,行业是进步了,但是企业却一下子多了起来,必然导致无序竞争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优胜劣汰的法则开始发挥作用。经过惨烈的市场竞争,能生存的品牌也就那么一些,而这些品牌在竞争中又加强了自己的优势,形成了寡头垄断,新生品牌已经是无法竞争了。反观建陶行业,也必定遵循这样的规律。如果没有金融风暴,或者无序竞争的状态会来得迟一些。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在2009年这种形势之下,所有企业都要生存,而市场容量已经饱和,那么作为企业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呢?是否可以看到,很多品牌企业为了生存,将逐渐降低利润,进入三级四级市场呢?也是否可以看到,为了生存,品牌企业在工程供价能做得比私抛厂更低呢?我个人相信这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之前的没有竞争,建陶行业并不太注重控制成本,实际上具有很大的降价空间。
同理,经销商市场也一样。都怪前些年生意太好做,店面建得实在太大了,人员实在太多了,到了今年才想起来要缩减费用了。经销商也会形成寡头垄断,那些只是单纯的减少投入经销商,想必也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华丽的外表是最容易迷惑人,一级市场的经销商加盟私抛厂,也许就是这些经销商最后的绝唱。
笔者并没有歧视私抛厂的意思,危险之下更多的是机会,竞争从来都没有绝对的。也在此祝所有私抛厂生意蒸蒸日上,或者最后那些寡头都是私抛厂也不一定。英雄不问出身,如果有那一天,出身已经不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