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青瓷乃至整个中国陶瓷历史中,有一种青瓷不以华丽繁复的纹饰为炫耀,而以施釉肥厚、釉色苍翠、淡雅温润而见长,追求一种含蓄内敛、大器天成的自然之美。其窑火延续千年,一直为世人,尤其是文人雅士所追逐赏识,这就是位于浙江龙泉瓯江之畔的龙泉青瓷。
龙泉窑始烧于三国两晋时期,结束于清代,延续时间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浙江龙泉地区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土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瓯江水穿流而过,使其不仅有充足的原料、燃料,还有便利的水路运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取瓯窑、婺州窑之制瓷经验,开始烧制青瓷。
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迅速发展起来。这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曾经为宫廷烧制贡品的浙江上林湖越窑由于原料、燃料耗尽等原因逐渐走向衰败,大批越窑窑工转向龙泉地区寻求发展,带来了先进的制瓷工艺,这为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龙泉青瓷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龙泉青瓷的质量迅速提高,从北宋开始逐渐取代越窑成为南方青瓷中的翘楚。
早期的龙泉青瓷不论从器型以及刻划花装饰手法,都明显烙有北宋时期其他优秀窑口如越窑、耀州窑以及湖田窑的印记,如早期的针刻划牡丹花纹瓶与剔划牡丹花纹瓶等。到南宋时期,龙泉窑在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上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型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方法,南宋龙泉釉色纯正,釉层加厚。
到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粉青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施釉较厚,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之中显粉白,有如青玉;梅子青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层比粉青更厚,入窑后经高温强还原焰烧成,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梅子青是南宋龙泉窑创制的杰出青釉品种,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南宋龙泉梅子青代表作包括琮式瓶、鬲式炉、渣斗、水洗等。龙泉窑青瓷的琮式瓶、鬲式炉等器型是古代封建王朝青铜礼器的器型,这类器型以及制作工艺在龙泉窑自身发展脉络中是找不到相应轨迹的。而粉青、梅子青釉等清淡恬静的审美倾向也与南宋当时整个王朝的审美情趣相吻合。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封建社会,很难想象民间瓷窑敢于私自仿制与当时南宋官窑型制的、釉色相同的产品,最大的可能性是南宋龙泉窑与宫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南宋王朝的灭亡,龙泉青瓷经历元、明、清几朝发展,终究由巅峰走向衰败。
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曾大量仿制龙泉产品,但无论是工艺水平,抑或器型与釉色把握终究无法超越南宋龙泉青瓷。南宋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釉也成为中国青瓷史上一段空前绝后的回响。
这件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出自南宋龙泉(大窑),高11.5厘米,口径13厘米。胎体灰白,坚硬。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滑肥厚,色泽清淳滋润,有玉质感。平口,短颈,扁腹。腹底有等距离三足,呈三足鼎立。肩部有一道出筋,三足外侧有突棱。鬲炉造型端庄古朴,色泽典雅,纹饰简洁,给人一种坚实有力之感,充分表现了南宋龙泉窑高超的制瓷技艺。 李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