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某地参加一个展览会,国际性的,发现其中一个场馆1/3面积是空着的。之前大炒特炒名企和新花式,鼓吹外宾和大腕,真去看了才知道风风火火原来仅是走个过场。
中国人爱凑热闹一点没错。如今生意冷淡,多少人日子都悠闲着,恰好又逢上这么一个业界盛会可以聚一聚,能不参加吗?人生最无敌的是寂寞,不去反成另类。这下举办方可乐坏了,赚上展位费这一笔,又挖尽心思搞个企业名录出来,漫天要价。不想人流骤减,外宾鲜见,程序里预定的一些节目和活动相继取消或推迟。原本吊足胃口想让商家实实在在“火”一把,最后成了“竹篮打水”。留得住悬念,扭不转乾坤。我的一厢情愿的深入探究现场写一份好报告的愿望落空了。老实说这出“戏”演得不够精彩!
没来的就不说。真来了的,也没几个把心思放在这上面。几块木板,几张帆布,几根钢架,几条麻绳,就将一个“国际性展会”的展位搭好了。正额上面横七竖八写着“XX公司”,连招待客人的座位都没多几个。产品摆设没有个好方法,好像农村的菜市摆上来任人挑拣。所谓的“负责人”仅是个策划专员之类的小差使,一问三不知———没人问津时,就翘起二郎腿,和伙计们聊聊天吃点零食,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偶有大企风范的,又弄出个价值几千元的“石头”来,让普通买家“望石兴叹”,实则只赚了个鳌头和看头。
懂行情的朋友告诉我,这展会上挂羊头卖狗肉的其实不少,有些企业打着参展的名号,其实仅仅是为了在这期间做做广告。在展会上假参展真宣传,这花费不过一千几百块钱,比在报纸、电视上做广告省多了。毕竟是业界一次大联欢,很多老板都会到场,外国嘉宾也委实不少,将自己的面孔摆上台让人家认一认,也不是什么坏事。小企业去参展,在名企林立的大场馆里,确实有点“陪太子读书”的味道。因为,企业里除了牌子叫得响、市场认知度高一点的,能在现场签下订单或确立一定量意向订单的其实并不多。除非你有让人耳目一新、惊世骇人之作,不然参展仅仅是“到此一游”。
要说有什么新花式,体现丁点“创意”的,无非就是请来几个美女模特赤肩露背立在那里,挤眉弄眼任由照相机“肆虐”。一帮古乐团模样的人演奏文艺乐曲,弹弹十指钢琴,就真能将品位抬高一截教人五体投地了?老外吹奏萨克斯管,唱一首莎拉·布莱曼的《我和你》,就真的超尘脱俗再赋时尚新义了?
五花八门,招数使尽,最后只落得个“潇洒走一回”的下场。玩的就是心跳?
看来中国的企业还没学会怎么“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