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市博物馆主办、本报协办的“东方瓷都——德化古瓷器鉴赏展”自5月1日免费展出以来,颇受好评。该展览展出了泉州民间收藏家郭福荣收藏的近300多件唐至民国德化古瓷器。
这些瓷器都有哪些看点呢?记者昨日采访了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
对付贪杯的“公道杯”
张振玉介绍,这次展览展出了明代德化白瓷的有名器型,有梅花杯、鹤鹿杯,这些作品以装饰和胎釉的质感取胜。
一种有趣的器型叫公道杯,也叫满招损杯,即器物里的酒水到达一定程度,就会流出来。
那么,酒水究竟是从哪里,又是怎么流出来的呢?讲解员小余告诉记者,公道杯的制作是利用物理的虹吸现象。
杯中立着一个老人,中间有一根空心瓷管,倒入的水超过老人胸前时,杯里的水就会从老人裙子下摆的孔里漏出来,一滴不剩。古时候,这种杯子专用来对付贪杯的人。
本来公道杯还应有个底盘,用来装漏出的水,但这个公道杯的底盘缺失了。
德化瓷到了后期,设计越来越人性化。除了公道杯,民国时生产的五彩和白釉两种执壶人物坐像也很有意思。一个古代妇女头上的发髻,居然是一个酒壶的盖子,可以拎下来。她一手叉腰,另一手托起一只小酒壶,酒水就从其壶嘴里倒出来。

有抗战特色的德化茶盘
展览上有一组上世纪40年代生产的墨彩山水纹茶盘,盘上画的是山水画,还题有“抗战建国”“还我河山”“百战百胜”的字样。这些抗战时期烧的瓷器,留下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德化茶盘也很有名,除了上述的墨彩山水纹茶盘,还有同一时期生产的绿彩山水纹茶盘,形状有方形、圆形、菱花边、八角形的。
德化窑中最大的青花瓶
因泥土做大件瓷器易变形,德化瓷大多器型小,但展品中清康乾时期的棒槌瓶和凤尾瓶,有40多厘米高。这么大的作品能完整保存下来,实属稀罕珍贵。
清代青花山水纹瓶即棒槌状的花瓶,高45.5厘米,胸腹圆径13.5厘米,是德化民窑中烧出的最大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