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悟透四十二章经的秘密 谁是陶业“鹿鼎公”?
看过《鹿鼎记》电视剧的观众都知道,剧中“四十二章经”隐藏着一个大清王朝的大秘密——藏宝图。谁能“悟透四十二章经的秘密”,谁将是“四十二章经”的最大受惠者。故事虽然离奇,惊险不断,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宝藏需要持有四十二章经的主人,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不让宝藏秘密外泄,以保大清“国运昌盛”。
综观我国建陶近年来的“新产品的研发及市场拓展”又能何尝不是“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呢?要么相互仿制(包括新产品开发、渠道建设、营销手段等),要么老死不相往来,缺少沟通交流,闭门造车。
不是么?A陶企推微粉砖主攻高档市场,B陶企、C陶企、D陶企……纷纷效“法”,趋之若骛地跟进,“制约”A陶企市场独领风骚;B陶企推洞石,C陶企、E陶企、F陶企亦效仿洞石让B陶企“无洞可容”;C陶企推羊皮砖,N陶企照猫画虎;D陶企推大理石新品,E陶企、F陶企……当然也东施效颦。结果不仅仅是打击了陶企研发新品的积极性,连终端市场的消费者也被“眩”得目瞪口呆——原来陶瓷也邀宠献媚,“偷来的‘东西’便宜出售当然不心痛”,结果消费者拣了个现成的便宜——不拣白不拣。
但深究一层,消费者真的就得到了实惠吗?真正高次层的消费需求是满足心理消费和物质消费的双重满足,尤其是心理消费的排他性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个性化消费。巴黎时装之所以尊贵而时尚,是因为设计师独一无二的原创设计,是独享创意。如果“建陶消费‘人人平等’,何来品牌尊贵之说,高档产品又何来高端?”答案的是是非非,惟有消费者心中了了……
或许没有思想、没有理念、没有创新精神的企业经营者,玩的就是“抢先利用‘他人’资源”——以力打力,以低成本的仿制制约他人匠心独运的创意设计,“滥”坐顺风车坐享其成。他们想的或许就是“脸不红,心不跳”。因为他们的“模仿动作”依然停留在类人猿为生存而作简单的机械模仿,“进化”与他们无缘,当然妄谈引领市场消费时尚创新创意了。
但是,作为终端消费者,渴望得到的心理和物质的需求——个性化的产品,同质化的价格,依此而言,谁又能说消费者拣了便宜。
在国际金融风暴肆侵全球经济时,陶瓷行业同样遭遇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不少陶瓷企业被动地“节衣减食”,而没有时间和耐性去细细思考如何创新创意地设计出更多新产品去满足市场去拓展市场,市场不萎缩才是怪事。今年春季陶交会新产品率明显低于往年就是最好的佐证。
所幸的是,终于有行业先知先觉者忍耐不住,率先进行家居装饰行业的“冠军联盟”,试图以强强联手之势力,共同破解“四十二章经”之谜———勇担社会责任,共享市场。当然,市场消费也需要的是信心和相互勉励。
但愿行业先行者带给陶业的是摆脱当前困境的“明灯”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