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下午。当记者踏上晋江这片弹丸之地的时候,关于海西大开发战略的各类报道正高密度弥漫在我们所能接触的一切媒介当中。厦门-漳州-泉州-福州-莆田等城市如同海西经济枢纽中的五根支柱,它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着各自的魅力。《晋江经济报》的一位同行向记者表示,尤其近年来台湾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进入全新时期以来,海西各地区经济发展更为活跃。晋江,就是这条经济主干线上的一颗明珠,虽然它是泉州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城市,但其经济水平高居福建之首,甚至一直保持在全国百强县排行榜前列。
磁灶镇人民政府企业服务中心主任颜天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磁灶是晋江陶瓷企业的集中营,该镇聚集着106家陶瓷企业,其中辊道窑生产线达到170多条,多孔窑也有70多条。年产建筑陶瓷近5亿平方米,年产值55亿元,占全镇工业年产值80%之多,占晋江市陶瓷产业的60%以上。此外,在不远处的内坑、官桥、安海、紫帽及池店等乡镇还散布着近110条生产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晋江陶瓷产业生产线数量已经超过280条。
此外,记者从福建美胜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声团处了解到,仅磁灶镇在全国各地的陶瓷经销商就多达1.5万多人,掌握了全国陶瓷行业三分之一的销售网络。这些生产和销售上的优势,使晋江在中国陶瓷工业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吴声团告诉记者,磁灶这边几乎70%的工人都在从事陶瓷行业,另外30%中一定有大量人员在与陶瓷相关的行业工作。
这就是晋江陶瓷产业的基本现状。它除了在生产领域成为中国外墙砖的最大产区之外,在销售领域因为拥有最多陶瓷经销商而掌握着行业最广泛的销售渠道。这注定了晋江在中国陶瓷行业中无法被忽略的重要地位。
产业冲突下的尴尬
记者发现,无论晋江市有关部门在接受采访中的言论还是官方资料显示,建材陶瓷一直都同纺织服装、制鞋制革、食品饮料、轻工玩具等产业被当地视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即便如此,但我们在采访中却没有感受到这个产业的明显优越感。
磁灶镇企业服务中心主任颜天尊告诉记者,虽然磁灶现有106家陶瓷企业,但是纳税超过500万元的仅有豪山、阔兴、华泰等5家企业,年纳税400万元以上的也仅有10来家左右。“这样的数据让我们显得有些紧迫,陶瓷作为磁灶的支柱产业,其纳税总额显得相对寒酸。而因为拥有其他高附加值和品牌化的产业集群的安海、池店等乡镇,2008年的利税总额已经超过5亿元,尤其陈埭镇的利税总额更是超过10亿元。这些乡镇因为拥有一批品牌化、高附加值型的鞋帽、服装企业,而成为晋江市税收的重要来源。使得以建筑陶瓷为主要支柱产业的磁灶镇(其2008年利税总额仅有2.7亿元,其中陶瓷业1.86亿元,占全镇总税收的80%之多)备显尴尬。
记者通过晋江市人民政府政府经贸委获悉,目前晋江拥有恒安国际、安踏体育、凤竹纺织、浔兴股份、七匹狼、梅花伞业、蜡笔小新、福兴拉链、福联织造、中国体育国际(野力)、鳄莱特、连捷纺织、华源纤维等13家上市公司,另包括鸿星尔克、九牧王、利郎、361°、劲霸等名贯全国的纺织及鞋帽品牌。“正是因为这些高效、品牌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原来的陶瓷产业陷入了尴尬境地。加上陶瓷产业的占地面积大、能耗高、污染相对严重、资源消耗大、无品牌意识等特点,使之在晋江这一名牌汇聚的产业竞争中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和空间。”晋江市人民政府经贸委一负责人说。
磁灶镇企业服务中心主任颜天尊告诉记者,即使在磁灶,陶瓷产业也开始受到政府环保、税收和能耗等多重严格考核与综合治理。自去年以来,环保工作中的脱硫减排工作已经与企业签下了责任状,在规定期限内未按要求整改的企业将责令关停和停产整改。尤其在工业用地指标发放方面,磁灶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回避陶瓷产业,将为数不多的土地批给了新型印刷产业。
晋江陶企成长特点
晋江陶瓷的历史由来已久,与佛山不同的是,这里的多数企业一开始就是家族式民营企业,规模都是从一条生产线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们(晋江陶瓷企业)没有大规模扩张和调整。用美胜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声团的话说,就是按部就班。吴声团执掌的美胜陶瓷有限公司就是1984创办的,那一年吴刚好高中毕业,在父亲的投资下,刚出校门的吴声团便一股脑扎进了陶瓷行业这个江湖。至今,他和美胜公司已经在陶瓷行业稳扎稳打了25年之久,在行业里已经是老字辈了。和多数企业一样,美胜陶瓷也是由当年的一条生产线规模稳扎稳打发展起来的,这么多年产品依然是外墙和琉璃瓦两种产品。
“我们只做这两种产品,做好自己的出口和国内固定客户就好了。”吴声团的话语里透露出福建陶瓷企业老板的低调和耐性。如果是佛山的企业,他们大多会大规模扩张新的生产线和产品种类,去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虽然规模和产品配套上存在较大差距,但晋江企业的赢利水平并不低于广东企业。因为它们在拥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之后,几乎没有其他的成本投入,就连员工几乎都一层不变,而产品照样依托福建商帮这一得天独厚的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而佛山的企业却不同。它们要大肆投入宣传、招商、建豪华展厅、打造营销团队。这些成本增长的背后,成就了佛山陶瓷在国内同行中领衔的重要地位。 当记者问及晋江陶瓷发展史上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情是什么时,吴声团告诉记者,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那时候银行几乎没有放贷计划,一些大肆扩张的企业由于资金链的断裂而陷入危局。“保守估计,那段时间晋江应该倒掉了30家左右陶瓷企业,那一次影响应该是晋江陶瓷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吴声团说。从那次风波之后,晋江陶瓷企业依然沿袭了以往的按部就班风格,保持着原有的低调。即使有部分企业做大了,也只是产能与产量的扩大,品牌定位仍然没有变化。
内外交困,风暴悄悄来袭?
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乃至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平稳其实也是一种退步。因为商界流传一句这样的话:不进则退。
当前,晋江陶瓷企业除了遭遇区域内纺织服装及鞋帽、纸制品等产业快速崛起的压迫之外,它还面临着同行之间的价格战。福建(晋江)国星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两年福建陶瓷企业的利润也出现了下滑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本土企业之间的价格战逐步显现。尤其在金融危机的严峻时期,企业对于工程的追求热情几乎胜过以往任何时候,这最终导致了相互之间压价竞争,利润面临削减。江西恒达利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培植是一个地道的晋江人,他告诉记者,即使不受金融危机影响,晋江原有那些技术含量低、质量差、样式老化的产品,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势必会采取价格战的方式进行倾销。
除此之外,晋江陶瓷还面临着最大的敌人,那就是外省产区不断增长的新型生产基地。仅江西高安产区,在三年内就已经由原来的20来条生产线增长到现在的近80多条,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生产线是专门生产外墙砖的,与晋江的产品产生一定冲突。如果说广东新中源、新明珠、欧雅、普京等实力型大企业挥资进军内地市场,对于生产外墙的晋江企业影响不大,那么湖南、湖北、安徽等产区的本土企业和温州企业的扩张,对晋江企业是绝对有影响的,因为它们当中有一半左右的产能是生产外墙产品的。
此外,晋江企业的按兵不动与外省新产区不断呈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其实在说明一个问题:晋江企业的运输成本在面对新产区的强大区位优势和辐射能力时,将失去竞争力,从而影响产品价格的竞争优势。
面对这样的压力,已经有一部分晋江企业开始向外扩张。如恒达公司到江西高安投资的江西恒达利陶瓷有限公司,以及国星公司到云南、甘肃以及内蒙古等地投资建设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