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德化的黄金尾矿和废石膏还堆积如山,每年尾矿堆放量达12万吨,占用林地一二十亩。2007年,福建省万旗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在“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上成功与福建师范大学成功对接了“综合利用黄金尾矿和低品位石灰石,生产微纳米钙类功能性无机粉体材料以及加气混凝土砌块”这项技术,目前部分产品已经投放市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种变“废”为“宝”、循环再生利用资源的“静脉产业”,成为德化经济的一大亮点,也是德化成为我省首个县域循环经济试点县的见证。
而在刚刚落幕的第七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借助“6·18”平台,与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功对接的德化县宁昌陶瓷有限公司,将活性炭与陶瓷进行完美结合,生产各种既有观赏实用功能又有环保净化功能的活性炭功能陶瓷制品,计划投资5000万元,预计实现年产值上亿元。这个前景可观的项目,也成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有力武器。
几年间,德化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依托“6·18”平台,借“梯”登高,无数相似的项目从一个个美丽的设想变为现实,不断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瓷都新跃升。
常年对接助力创新
连日来,德化县宁昌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友谊正着手根据对接的技术要求,引进生产活性炭功能陶瓷的先进设备,将在下阶段投入大规模生产。
按照“三天盛会,常年对接”的工作要求,德化县举办多种形式的专场对接会等方式,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的联系,增强项目对接的针对性、提高项目对接的实效性。5月8日,德化县举办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工业专场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德化──福师大)项目对接会,对接会上9个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2.11亿元人民币,涉及制造技术、新型材料、现代农业、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的成功签约,为企业与各方专家架起了沟通合作的桥梁,助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实现专家和企业互利双赢。
据了解,在第七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德化县参与对接的项目46个,涉及陶瓷、林业、矿业等新型材料以及节能减排、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节能技术等多项领域。同时,福建农林大学的竹木复合结构长材加工方法、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可再生活性炭功能陶瓷产业化和福建大地生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采用根灌专利技术建设农林生态科技等3个项目分别与德化县祥盛工艺品有限公司、宁昌陶瓷有限公司和县生产力促进中心举行正式签约,从此这3个项目在德化落地生根,总投资9500万元。
借梯登高产业升级
七年来,德化县借助“6·18”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实现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成效显著。
——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促成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去年全县三产结构比例为8.7∶58.2∶33.1,一产增加值增长1.6%、二产增加值增长13.2%、三产增加值增长12.7%;工业加快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110.7亿元,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0.97%,新办工业企业56家,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冠福被认定为省级大型工业企业。
——项目带动持续深化,对接生成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项目。据了解,全部的七届“6·18”上,德化县共实现对接项目162个,总投资30.9亿元。仅去年对接的40个项目中,截至目前已投产的项目32个,4个项目也已开工建设,项目投产率达90%。这些项目的转化升级,拉动了投资增长,去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9亿元,同比增长28.3%。
——科学技术持续创新,引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品牌建设、技术中心建设取得明显进步。该县去年实施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3个,其中获省、市科技进步奖4项,授权专利42个,成功研发夜光陶瓷、能量陶瓷、中温窑变釉等新产品,自生釉骨瓷正式投产;省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新增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15家、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1家;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德化白瓷率先成为拥有国家标准的瓷类产品,德化陶瓷、德化瓷雕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新增市级以上名牌1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