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到景德镇时还有点儿翻山越岭的感觉,走的哪条路都记不得了。反正是坐汽车,车破路烂,人在颠散之前到的景德镇,举目无亲。那时的景德镇遍地污泥,天空中飘着永远散不去的黑烟。
可我还是挺兴奋的,因为景德镇满街都是瓷器。我找了个招待所住下,很奢侈地要了两人房,房间已住下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与生人同住是上世纪的惯例,别无选择。我和他搭讪,搞清楚他来出差的目的,与我不同,他是公事,我是私事。
我每天一早就蹿出去,遍访景德镇的大街小巷。很多小巷里有人在做瓷器,各个工序都有,我上前聊几句以获得知识。景德镇当时交通不便,外地人不多,尤其像我这样对陶瓷有热情的人稀少,主人们都是有问必答。这让我快乐,对景德镇留下很好的印象。
从宋代起,景德镇就逐渐确立了陶瓷江湖老大的地位。景德年间至此刚刚过去了千年。什么东西千年立于不败之地都是奇迹。中国人缺不了陶瓷,尤其缺不了景德镇的陶瓷,那些称雄几百年的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个个如雷贯耳,至今神完气足。
可惜中国人不怎么习惯保持本色,喜欢创新,经常没弄清楚就冲过了头。前二三十年,全景德镇兴薄胎瓷,把古人形容的“薄如纸”片面地理解为薄如一张纸,以至当时满街都摆着薄胎瓷,多到让人眼晕。临走那天,我的同屋满头大汗地回到房间,兴致勃勃地把刚买的几个薄胎瓷瓶摆在床头柜上,让我评判。他回身随手打开电风扇,我都没来得及制止他这个愚蠢的行为,一溜薄胎瓶瞬间吹落地上。我立马蹲在地上佯装捡瓷片,没敢再看他那张胖嘟嘟的脸。
上图:
珐琅彩踏雪寻梅图碗
民国 口径13.9厘米
观复博物馆藏
珐琅彩在诞生的二百年间内,一直是皇帝秘玩之物,神秘非常。民国三年(1914年),紫禁城成立古物陈列所。当时故宫的武英殿做了一个珐琅彩瓷器展览。从展出的这一刻起,仿品就开始出现。本品是典型的民国时期的珐琅彩,画得细致入微,胎体超薄,属于民国珐琅彩代表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