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名与做事
在传播手段日益发达快捷的今天,企业人士纷纷利用各类媒体传播平台及时发布有关企业的投资、决策、生产、管理、研发、创新、销售、服务等企业最新动态消息及公关活动,以引起受众(消费群体)的关注和认同,进而促进企业的资金、物资、技术、信息、产品、服务等快速流通,以达成企业经济活动与终端消费者双赢的目标。
众所周知,近年来,围绕陶瓷行业运转的报纸、杂志,以及相关的陶瓷网站等媒体随着陶业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百花齐放,资讯发达的媒体传播平台给陶业间的技术交流、创新设计、品牌传播、企业展示、信息流通,甚至是更新竞争知识等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陶瓷专业媒体犹如锦上添花般地点缀着“春意盎然”的陶瓷业。可以肯定地说,陶瓷行业快速发展,陶瓷专业媒体功不可没。
但是,陶业及媒体大发展之后信息快速流通的便捷及企业广告资源被分散所带来激烈竞争的对立矛盾也日益突出。为了生存,为了出位,不惜挖空心思策划一系列的 “公关活动”。不管某些“公关活动”被策划成如何“辉煌”,如何了得;亦不管是前端后端,抑或是终端,陶业人士关注的是,公关活动对陶业对消费者带来多少贡献和启迪。
笔者读不懂是媒体策划的强势,抑或是“终端巧合”,赞助商总是最愿意台前幕后 “代表行业”发表意见,而其他非赞助商的意见和建议总是被冷漠。君不见××企业的鸡毛蒜皮的琐事被“策划高人谴词造句”般策划“成文”,同时出现在A报、B报、C报、D报。毫无疑问,肆意炒作的企业广告文章当然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长篇累牍地进行狂轰烂炸的炒作,“名声”是炒作出来了,只是此名不是彼名,这个名是臭名远扬的“名”罢了。
苍蝇不叮无缝蛋。不可否认,竞争激烈带来的良莠不齐的媒体为了争夺广告,公然拿媒体的公信力开玩笑——,左手打着记者采访报道的幌子,右手遮遮掩掩、不干不净、千方百计地索要“报酬”,倘若企业不“合作”,便声斯力竭地“如雷贯耳”贯输“不要得罪媒体”的“潜规则”,软硬兼施,非得企业破财消灾不可。
当然,这些害群之马并不能代表陶瓷媒体的主流,更加不能阻止和影响陶业的新技术、新设计、新文化、新思潮的交流与学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诚如东鹏陶瓷的国际化运作,代表洞石世界领先水平的“纳福娜洞石”和宾利法尼亚(仿古砖)系列产品的创新设计,以及蒙娜丽莎陶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PP板和QQ板等都得到了读者和终端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做人需要务实求真,做企业更要脚踏实地做好产品,做好服务。企业宣传客观、公正、真实、及时恰如其分地传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新文化、新思想等),带来的是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双双提高,带给读者和消费者的是更多资讯和选择。当然,对不正之风,媒体应该大胆、客观、公正地提出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了陶业健康发展的雪中送炭式的宣传,才显得弥足珍贵;惟有经过 “血与火”的市场洗礼,企业才会懂得“惜誉如命”。懂得“求真务实,畅行天下”的深刻含义,并身体力行,传播新文化传播价值才是媒体做事应有的准则和传播学的正统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