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夏日,瓷都德化传佳音:第二季度工业陶瓷用电较第一季度增长45.7%,天然气供应量较一季度增长166.2%;工业总产值较一季度增长38.9%;陶瓷产值较第一季度增长44.0%。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以外向型产业为主的德化陶瓷,44.0%的增长率是怎么来的?
“输血”“减负”保生产
“比如去年订单70万元,利润5万元左右;今年让利后,客户较容易接受,订单增加到100万元,利润仍是5万元左右。对企业来说,虽然增加了生产数量、降低了经营利润,但好处显而易见:既留住了员工、稳定了生产,又保住了企业、结交了新客户。”德化永德信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山玉明明白白地向笔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在今年广州春交会上,该公司获取的订单与去年春交会相比增长约30%,如今工厂满负荷运行,生产热火朝天。
陶瓷是德化县的支柱产业,产品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欧美市场急剧萎缩,年初德化陶瓷业订单减少30%以上。面对严峻形势,德化县提出先稳定生产。“坚持就是胜利。”德化县县长李辉跃说,“我们引导企业摒弃短视行为,坚持微利接单,稳住员工、客户和市场,在行业洗牌中占领更大市场。”
为保住生产,德化巧用国家政策,不仅迎合发展趋势,还为企业大量“输血”。据介绍,德化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陶瓷产品退税率由5%提高到13%,陶瓷企业受益约6.4亿元。去年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对德化“6·18”对接项目以及技改、节能减排等项目的资金补助达6304万元。为企业充实资金的还有德化的财政扶持。去年德化财政投入资金2203万元,扶持企业进行标准化厂房建设、高档日用瓷生产、窑炉改造、品牌创建等。
给企业资金加量的同时,德化还积极为企业减负,利用财税杠杆,创造低成本发展环境。去年以来,德化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2亿多元的企业资金完成21个技改项目、50条陶瓷窑炉改造等技术研发,帮助企业节约成本1.2亿元。今年4月,德化抓住印尼天然气入闽的契机,加强沟通协调,降低天然气价格,又为企业减少成本。与此同时,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今年一季度全县共减免企业规费900多万元。
创新转型抢市场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更是一次检验。”德化宁昌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友谊介绍说,他们自主创新的环保型工艺通过瓷器废品的再生利用,实现了节能降耗,并将一级品率提高到98%以上,年增产值达1000多万元。
面对企业订单缩减的重大困难,德化引导企业创新争单、调整扩单、拓市揽单,增强了德化企业逆境生存的能力。德化组织企业开发了10万件新产品,争取新订单,拓展新市场。瞄准其他陶瓷产区产量萎缩的有利时机,德化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寻求商机。
“我们缺的不是订单,而是工人。” 佳美集团公司总经理说。一贯以外向出口为主的佳美集团公司,今年坚持内外并举、“两条腿”走路。去年9月份以来,该公司先后在北京、哈尔滨等地建立连锁店15家,争取在国内市场也拥有一席之地。
稳定生产的同时,如何创造新的增长点、实现逆势突围?德化县委书记陈全顺认为,日用陶瓷作为生活必需品,在经济不景气时仍有广阔的市场。为此,德化县鼓励大力发展日用瓷、礼品瓷,并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对生产高档日用瓷企业购买生产设备给予12%的补贴。此外,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推进自生釉骨瓷、微波烧瓷、高温烧瓷等技术研发。
品牌助推促发展
“我可能到邯郸发展第三家陶瓷营销中心。”谈到德化瓷营销店,中国瓷都德化南方精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济金脸上露出微笑。其旗下首家陶瓷营销中心在义乌设立以来运转良好,不仅为两地经济、商贸、文化构架了交流合作桥梁,还依托义乌市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进一步拓展了国内外市场,打响了德化品牌。于是今年5月31日在烟台设立了第二家德化瓷营销中心,目前又在跟邯郸商家洽谈合作事宜,拟发展第三家陶瓷营销中心。
近年来,德化提出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工艺大师品牌的战略,建立“品牌德化”宣传网站,组建德化陶瓷品牌联盟,共同维护生产和经营秩序,打造“中国瓷都·德化”良好品牌形象,以此带动优势产业发展,实现“德化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的目标。
该县组织企业“抱团出击”,组织筛选部分诚信经营的规模企业、部分工艺美术大师及营销商,组建一支“中国瓷都·德化”陶瓷品牌联盟队伍,“风风火火闯九州”,到全国各地办展之后立即落地生根,设立并授牌营销中心,让德化陶瓷永久落户,进一步拓展了德化陶瓷的国内市场。
目前,德化在全国的陶瓷产品营销点已达30多家,逐步形成了集生产、配送、销售为一体的营销体系,产品从“制造”向“创造”转变,企业从“卖产品、卖资源”向“卖标准、卖品牌”转变,进一步打响了德化陶瓷在国内外的品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