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淄博的一张名片,又是淄博重要的传统产业,有一万年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淄博因此被授予"陶瓷名城"荣誉称号,被誉为"北方瓷都".过去有"官窑"之说,是指专为皇宫皇室生产瓷器的窑口,代表着制瓷业的最高水平。而在新中国,作为制瓷业的后起之秀,"官窑"的称谓已被"淄博窑"逐步取代。淄博陶瓷产品从上世纪60年代初进入了中南海,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用瓷。如今,"淄博窑"以全新的理念演绎为"国窑",不仅为国家级殿堂专供,而且成为全球市场的高端供应商。从今天开始本报将从工艺、科研等诸方面解读"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的丰富内涵。
淄博创造了中国陶瓷的诸多第一,上世纪60年代建成了中国第一条日用陶瓷隧道窑,首创全国第一条链式烘干机,代表国际顶尖水平的无铅釉在21世纪之初也在淄博诞生,从此代表中国的淄博陶瓷可以与世界级顶尖水平陶瓷在国际市场上决一雌雄。
进入21世纪人们对日用瓷的健康和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可是很多人不知道,伴随人们每一天的陶瓷器具的花纸和釉色可能铅、镉溶出量超标,影响身体健康。2002年,华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一支6人的科研团队,历时700多个昼夜、300多次试验,以一名技术人员献出生命为代价,终于研制成功无铅釉。高级工程师张宁便是这支科研团队中的一员,他向记者讲述了攻克无铅釉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时我们翻阅了大量技术资料,向国内外专家请教,第一个配方试验出来后十分不理想,于是就不间断试验,有一次打开电炉后,大家傻眼了:做试验的样品竟然不见了。"样品到哪去了呢?试验室的门窗好好的,从没有人进入试验室,试验的样品怎么会失踪呢?张宁与其他科研人员冥思苦想,大家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不解决这个神秘的问题,试验无法进行下去。
后来,张宁等人连续几天吃住在试验室,一开始,大家都在配方上找问题,几天后,问题终于找到,张宁等人在电炉底部的耐火板上,发现了薄薄的一层光亮的瓷状物体,大家恍然大悟,是电炉出了问题,将做试验的样品"烧化"了。"在试验过程中这种‘神秘’的事件常有,还会闹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等查找到原因后,大家高兴得像个孩子。"
有一天晚上,张宁等人将试验样品放在电炉中,设定好温度控制程序,他们回家休息。第二天早上,按照设定的时间,应该是从电炉内取样品了,当他们取出样品,发现样品像没挂釉的坯子,是放错了样品还是被人给换了?大家又是一阵忙碌,最后经过综合分析,大家断定是釉子与坯体发生了化学反应,坯子将釉子"吃掉了"。"技术这个东西,有时就像窗户纸,捅破了不过如此,但找到捅破的最佳位置才是真功夫。"张宁说。
经过了700多个不眠之夜,300多次试验,2004年,无铅秞终于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一世界级技术难题终于攻破了,2006年4月,华光高光泽度无铅秞获国家发明专利。
就在无铅釉诞生的第7天,无铅釉主研工程师孙永志,由于积劳成疾,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年仅62岁。"老孙走了,在技术上没有留下遗憾。"华光的一名工程师说。
孙永志是这个科研团队的代表,淄博的陶瓷人就是这样打造淄博陶瓷品牌。中国日用陶瓷专家张守智说:"华光的无铅釉天然矿物骨质瓷这一科研成果,是中国傲视国际的技术创新。"
无铅釉应用于各种日用瓷上后,有了与世界顶级陶瓷"叫板"的基本功,华光陶瓷的产品就像插上了翅膀,飞进了北京、上海只卖国际精品陶瓷的高档商店,飞向了世界,"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技术内涵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