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瓷器太美、太神奇了!”近日,全省文联学习班成员到德化月记窑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中国白艺术宫参观调研时,由衷地发出赞叹。他们认为德化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走文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的确如此。近年来,瓷都德化依托深厚的陶瓷文化积淀,变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通过平台建设、技术创新、品牌带动和人才支撑等“四轮驱动”式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助推德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先后荣获“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全国版权保护先进单位和省级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2008年,全县陶瓷产值达68.9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2.29%。
构建平台 促进陶瓷文化交流
上个月,新西兰奥克兰陶协主席彼得·朗依等6位陶艺家在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建造了德化首座国际标准的小型盐烧柴窑,并利用该窑烧制出100余件独具特色的盐釉陶瓷作品。自今年3月份以来,先后已有上百位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陶艺家来此开展创作、培训、交流活动。
目前,德化正在着手建设“国际陶瓷艺术家创作基地”和“大兴堡美术馆”等文化项目,通过邀请和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陶瓷艺术家、雕塑家等来德化开展艺术创作、学术研讨、培训等活动,定期组织艺术家举行作品展览,促进国内外陶瓷艺术家的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推动现代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德化陶瓷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规划建设德台陶瓷文化创意园先行试验区,加强德台陶瓷产区的合作,促进德台产业对接。
技术创新 增加陶瓷文化含量
走进中国白艺术宫,仿佛走进艺术的殿堂,伴随着抒情的轻音乐,每件精品都温润明净,精巧秀雅,令人目不暇接。这里的每一件作品,不管是艺术瓷还是日用瓷,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是工艺美术师陈仁海多年来努力提高德化瓷的文化含量的结晶。
德化县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创作内容上更加注重融入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元素,增加陶瓷作品文化含量,突破作品创作局限;表现形式上更加注重融入创意,采用夸张、抽象等手法,丰富产品情趣,着力开发文化内涵深厚、艺术品位更足、鉴赏价值较高的陶瓷产品,推动陶瓷业由做工艺品向做文化、做艺术品转变。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企业积极主动开展产品、技术创新,去年以来共投入2亿多元完成21个技改项目、50条陶瓷窑炉改造和自生釉骨瓷等技术研发,开发新产品2万多个,企业年降耗增效2亿多元。
品牌带动 多措并举拓展市场
今年上半年,德化县组织参加了第19届华交会、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艺术珍品展、第20届哈洽会等知名展会,其中香港家庭用品展达成意向订单1亿多元,新结识国外采购商1500多人;春季广交会达成意向订单2亿多元,比去年秋交会有较大上升。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组织企业到台湾举办德化白瓷鉴赏展巡回展,在台湾新光三越百货连锁超市设立德化白瓷专卖店,拓展了台湾市场……
这是德化县实施品牌带动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德化县还注重通过调整结构、发展营销等多措并举拓展市场。通过大力发展日用、半日用瓷及工艺日用瓷,实现日用陶瓷出口实现逆市增长,1-7月日用陶瓷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0.86%,接受其他陶瓷产区转移订单货值5680多万美元。同时发展代理代销和电子商务,在大中城市新设陶瓷产品营销中心9家,截至目前共达44家;引导企业开展网上贸易,有1000多家陶瓷企业加入中华陶瓷网,已有47家企业加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年网上贸易额3000多万元。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品牌16个、省市级名牌50个,国家、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169人。
人才支撑 开辟企业引才“绿色通道”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德化县采用公办民助的形式,以政府投资为主,辅以企业资本,共投入资金上亿元创办了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该学院担负着培养高层次陶瓷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任。
德化县还积极开辟企业引才“绿色通道”,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措施,为企业提供对口、便捷、高效的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开展“送人才进企业活动”,通过举办春秋两季人才招聘交流会、与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加强联系、做好重点企业上门推荐服务工作等形式,引导优秀人才到企业就业,支撑企业克难发展。今年初以来,德化县共为企业推荐大中专毕业生及各类人才1000多人次。依托在各大名瓷展销会上设立的“人才馆”,吸引一批陶瓷专业人才到德化学术实践、考察讲学或就业创业,直接服务陶瓷文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