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斗宫古瓷窑遗址(孙艺灵 摄)
“迪云州(德化)制造的碗及瓷器,既多且美”,那是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笔下的咏叹。
非洲肯尼亚,中世纪流传着一个名字——“中国拉姆”,意为从拉姆岛运来的中国瓷器,其中不少就来自德化窑。
印尼人曾经纯粹吃“手抓饭”,德化“喇叭口”大瓷碗输入之后,“手抓饭”一统天下格局得以打破。
一切源于海运。
宋元时期,泉州港“南通占城诸国、北通朝鲜诸国”,“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兴盛的德化瓷业,为泉州港提供了大量的青白、白釉瓷器,德化屈斗宫宋元古窑址正是我国宋元时的古外销瓷重要遗址之一。
屈斗宫古窑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发现了,但受客观条件限制,直到1976年才真正开始挖掘。“每天爬山越岭,往返几十公里,将采集到的标本肩挑手提运到县城进行清洗、登记、绘图、拍照……常常一干就是通宵达旦。”德化县文管办副主任孙艺灵对当年的挖掘经过记忆犹新。那时的孙艺灵也仅仅是个高中的娃儿,但凭借着一份对考古的热情,他加入了当时的挖掘工作中。
那次发掘,屈斗宫共出土了6000多件瓷器标本和800多件窑具。这些瓷器装饰纹样丰富多彩,以凸印阳纹为主,有些盒盖还印有吉祥款“长寿新船”字样,说明当时是通过海运销往国外的。“屈斗宫窑的标本在国外都有发现,也能证明宋代曾大量外销。”孙副主任介绍,屈斗宫出土的高足杯、瓷粉盒、军持、壶、花瓶、抠府式碗等产品在日本和东南亚的印尼、菲律宾等地都能寻到踪影。1999年,在印尼一带海域被打捞出水的清代商船“泰兴号”上发现的35万件德化瓷器中,有部分是出自屈斗宫窑的瓷瓶子和粉盒;2002年,水下考古队从广东省阳江海域的宋代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不少瓷器也系德化窑所产。
伴随着从泉州港出发的点点帆影,德化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涉重洋,源源不断地输往欧亚各国,并远抵非洲一带,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起居。漂洋过海的德化陶瓷不仅换回了一堆堆白银,还把中国先进的陶瓷制作技术和文化带到世界各国,使德化成为最早大量外销中国陶瓷的产区,也成为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那个时代,从崛起到繁荣,德化瓷器始终以面向海外市场为导向,把自己实用而美观的产品奉献给世界,在漫长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人们也把“海上丝绸之路”叫做“海上丝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