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窑约六十米长形状似龙占据整个山坡
近800年前,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把德化瓷器带回意大利,珍藏于威尼斯市之马可宝藏所。历史上,欧洲就把德化瓷器称为“马可波罗瓷”。
千百年前熊熊的炉火已渐渐熄灭,德化的蔡径村内,却幸运地保存着一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古龙窑———蔡径龙窑,这是全国仅存的最完好的、仍在使用的中国瓷器传统工艺活标本。
烧坏的瓷器做墙饰,也是另一种创作
青山绿水木水车
蔡径村是个安静的村庄。我们的车沿着溪边村道进入,路两侧是绵延的小山,小溪蜿蜒流过村子,夹杂着泥土、青草气息的清新湿气,让人精神一振。小路弯曲,不时有村舍从溪边、山脚冒出来。房子多是两层高的夯土墙,木窗户、黑瓦片,背靠着满山松树。
又转过一个弯,五六架水车出现在眼前。无人看管,水车不停,锤子每敲一下,便把堆积在旁边的瓷土震动下来,如此往复。
在附近民房内,我们找到水车的主人———60岁的村民洪贵林。他说,自己早晨把瓷土矿敲成小块后,一整天都不用管。锤子不断敲打,可以把瓷土研磨得更细腻。瓷土变成粉末后,放到边上的沉淀池沉淀,再经淘洗、沉淀、晾晒等工序,就能用了。
德化瓷土藏量丰富且质地优良,只要粉碎磨细,不用其他原料,就可以制胚烧制瓷器。
现在,德化境内的水车留存极少,数量不超过20架,只在三班镇、浔中镇的乡村溪流旁散落着,不易寻找。
松林白瓷老窑场
只要看到水车,就距离龙窑不远了。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而建,形状似龙,故称龙窑。在德化,已发现的古龙窑文物有200多处,可仍在使用的只有蔡径龙窑。其中一口月记窑从建成至今,400多年炉火没有断过,一直采用最原始的制瓷工艺。
古窑场内,每一名工人都是大师
龙窑周围松木葱郁、十分幽静,窑头窑尾占据整个山坡,长约60米。走到窑前,松木香味弥漫。圆拱形的窑每隔1米左右,就有一对添柴口,几名工人正在忙着把大块松木添到旺火中。工人们每四分钟添一次柴,昼夜不停,别看烧的是木柴,窑内温度最高可以达到1600℃以上!龙窑边上就是作坊,已经上好白釉的茶壶晾在空地上,晾好后,就可以装入窑内烧制。
蔡径村民世代烧窑、做瓷器。古窑场内,每一名工人都是大师。一名阿婆把茶壶放在一个铁丝圈上,提着铁丝把茶壶浸到脚边的桶内,转眼拿出来,釉就上完了。“工人们从小到大做这个,动作都很熟练。”冯进步说。
58岁的冯进步是这里的工头,他是蔡径村人,烧了几十年的窑。他告诉记者,古窑现在主要烧白色茶壶和酱油醋壶,价格低廉,都是销往广东的餐馆。
古瓷都的固守与希望
在德化陶瓷繁荣的同时,这传统的手工显得异常寂寞。十多年前,县城里大量的龙窑都被封了,因为要烧柴,这窑“不环保”,蔡径古窑也差点被“电气化”。如今,德化瓷烧制技艺已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下来成了“宝”。来参观的人多了,日本的,新加坡的,他们来这里给工人拍照,每一个制作过程都问得很详细。
水车带动木杵将瓷土研碎,这种水车在德化留存极少
从窑场出来,忽然看到边上一座特别的房子,整堵墙都是用各种样式、大小不等的茶壶垒成。原来,几个月前,十几名外国人来到古窑旁边,他们把附近窑口烧坏的次品茶壶捡出来,搭成了高2米多的白色茶壶墙壁。
现在,这堵“次品茶壶墙”成了古窑的新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