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窑炉改革使德化陶瓷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王双季/摄

德化正大力促进陶瓷业创新提级,打造国际瓷艺城 □黄鹏辉/摄
福建省德化县近日组织大批陶瓷企业高调亮相香港春季家庭用品展,展出1万多件传统瓷雕、日用陶瓷、出口工艺瓷产品,吸引大批买家,达成意向订单额1亿多元。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福建省德化县的陶瓷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面对危机,德化县积极调整陶瓷业发展战略,鼓励企业稳定基础保生产,大力发展日用陶瓷,并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寻求突围。种种努力正在产生积极的效果,第一季度,德化日用陶瓷出口逆市增长46.93%,陶瓷业从3月份开始出现回暖复苏态势。
稳定基础:陶瓷业微利保生产
德化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我国三大古瓷都”。现在陶瓷仍是德化的支柱产业,产品销往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2008年,该县的陶瓷业产值为68.96亿元,出口交货值56.55亿元。
“德化经济外向度高,受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由于欧美市场急剧萎缩,年初德化陶瓷业订单减少30%以上。”德化县县长李辉跃说。
面对严峻形势,德化县提出要先稳定生产。李辉跃说:“坚持就是胜利,我们引导企业直面困难,坚定发展信心,摒弃短视行为,坚持微利、微亏接单,稳住员工、客户和市场,在行业洗牌中占领更大市场。”
与此同时,德化县积极采取措施,并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为企业“减负”。去年以来,陶瓷产品退税率由5%提高到13%,德化陶瓷企业受益约6.4亿元;福建省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德化县陶瓷出口保险费率降低20%、咨询费降低50%。德化县还及时启动税收应急机制,对定期定额征收、生产经营发生明显萎缩的企业,按规定调低税收定额。对入驻工业项目区的生产性企业,在购地和城市建设配套费等8项费用方面给予免、减、缓。
升级转型:以日用陶瓷为突破口
在金融危机面前,德化陶瓷业如何创造新的增长点实现突围成为德化县领导思考的重点问题。德化县委书记陈全顺认为,金融危机将会削减工艺瓷、传统瓷雕的部分需求,特别是一些高档品的市场需求。然而日用陶瓷作为生活必需品,在经济不景气时仍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为此,德化县鼓励陶瓷企业在巩固西洋工艺瓷、传统瓷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日用瓷、礼品瓷。
德化县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日用瓷,兑现陶瓷泥料专业化加工的奖励政策,对生产高档日用瓷企业购买生产设备给予12%的补贴,推动日用瓷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扩大生产总量。今年,许多德化陶瓷企业瞄准了国内广阔的家用品市场,做足日用陶瓷文章。
除了加大日用瓷生产之外,德化县还积极召开企业工作会、企业家座谈会、领导干部挂钩企业等形式,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系,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陈全顺说,去年,德化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2亿多元企业资金着力推进并完成21个技改项目、50条陶瓷窑炉改造和自生釉骨瓷、微波烧瓷、高温烧瓷等技术研发,企业年节约成本1.2亿元。
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德化日用陶瓷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增长33.3%、46.9%,增幅同比提高11.5个百分点、8.8个百分点。德化整个陶瓷业从3月份开始也出现回暖复苏态势。在香港家庭用品展上,德化陶瓷企业达成意向订单1亿多元。今年春交会,德化企业达成意向订单2亿多元,比去年秋交会有较大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