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雕刻、编织刺绣、服饰、奇石玉器、新型工艺品等11个门类的民博会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开展,来自云南省的60余位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示以上绝活绝技。今年的民博会逐渐与国际化接轨,不仅吸引了来自国内的客商,来自阿富汗和斯里兰卡的国外客商也远道参展。图为通海县民族民间艺人姜增福首创的面塑高台栩栩如生。
“2009中国(昆明)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暨旅游文化商品博览会”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以来,已吸引了数万络绎不绝的人们前往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绚丽多彩、源远流长的奇迹,民博会上美轮美奂的各类工艺品的集中展示与众多工艺师、传承人的精彩表演,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民间瑰宝”推出艺人团队和巨作
参展大厅里,以“民间瑰宝”为主题的一隅让人不禁眼前一亮,驻足欣赏。“民间瑰宝”展厅由盘龙区委宣传部、区文产办,昆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昆明合虚文化传播公司联合承办。展厅内的众多艺人就是在有关方面组织策划下携30多个展出项目进入博览会的,他们“公司+艺人+精品”的运作模式,使民族民间工艺品及“非遗”的传承和弘扬进而推向市场,有了更强有力的保障,它一方面给艺人提供资金和智力支持,提升了民间艺术的品质和内涵;另一方面又将民间艺人组成团队,携众人之力完成类似《时代的脚步》《步步高》等主题鲜明、气势宏大的艺术巨作。
由1150个面人组成的大型主题面塑《时代的脚步》,是5位民间艺人耗时半年制作的面塑精品,再现了当年昆明和平解放的生动场面,同时反映了老昆明市井生活百态。从春城人民迎接陈赓大将的喜庆场面,再到标志性建筑的金马碧鸡坊;从菜场边卖饵块的大妈,再到生龙活虎的耍狮队伍,甚至惟妙惟肖的生猪、小狗,整个老昆明繁华街景被缩略成了一幅立体的艺术长卷,把参观者带到了那个纯真质朴、激情燃烧的红色年代。
传承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后继有人
民博会第一展厅,随处可见民族民间工艺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在展示他们神秘莫测的独特手工技艺、独门绝技,更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工艺师和传承人的现场表演,人们看到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制作技艺后继有人。
手绣“非遗”传承人游定美,从她太祖母到她女儿,已使这技艺五代相传,兜肚、绣片、绣衣、围腰……一片片普通布料,经过她飞针走线,便显现出了花的妖娆、蝶的妩媚,用彩色线条编织出的活灵活现、赏心悦目的画幅,为她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在她的带动下,有40多人学会了这项技艺并固定从事这一行业,扩大了传承人的队伍。
我国原始陶艺的代表,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保留着从无窑堆烧向有窑烧制过渡的初级形式,弥补了研究人类原始制陶史的空白。展台前,一位少女在制陶的转盘上用脚轻拨转盘为大家表演这一技艺。她是他们家第六代手工慢轮制陶传承人,这次民博会他们共带来100多件成品,展演销售兼顾。说到他们的这一产业,女孩颇有些自豪,他们家人为此曾到过北京、上海、广州、日本、泰国、老挝等地,进行陶艺文化交流表演。
近旁的傣族织锦,由表演者操纵从家乡带来的原生态织布机现场演示,引得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傣族大妈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手舞足蹈用傣语夹杂着汉语向我们介绍,她家一直都在制作“傣锦”,现已传至儿媳第六代,在家乡还应邀到一些地方去传授技术,先后带了68个学徒,“我还获过很多奖状和荣誉证书呢”。
德化瓷塑精品《雀之灵》牵手云南
《雀之灵》是福建省德化县云姿瓷艺研究所所长、工艺美术师苏志强精心创作的瓷塑精品,灵感源自我省著名艺术家杨丽萍的同名舞蹈,作品以“白如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中国白”为胎体,造型和谐,线条柔美,通过手指、腕、臂、胸、腰等处细腻且流畅自如的刻划,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富含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傣族舞姿,高洁、纯真而又富有生命激情的傣家少女的美好形象,呼之欲出,是“真、善、美”的化身。作品2005年设计出来即得到专业人士认可和收藏家的喜爱,并获得“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等多项荣誉,去年被英国珍品馆收藏。
民族工艺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通过民博会将云南省丰富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和旅游文化商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举办民博会的最终目的。在本届民博会上我们看到,许多展品正体现了这样的良好势头。
在民博会上,一种以传统蜡染技艺辅以特殊手法再现冰雪山水的新鲜字画,十分俏销,这就是来自云南省威信的“蜡染冰雪山水画”,现场订货达700幅。据独创这一新画种、创办威信县扎西蜡染书画艺术院的民间艺人李盛江介绍:这一新画种去年春天刚推出,中国书画学术研究院就订了600幅,其特点是:利用传统蜡染本身特有的呈白效果和天然冰纹,辅以特殊技艺,能独特地展现冰雪山水的神韵,且每件作品都是孤品,具有观赏与收藏价值,因此受到市场关注。
在被省政府授予“兴滇技能人才”荣誉的银制品大师寸发标的展位,只见大师正在为一位购买了银手镯的女士签署收藏证书。这位女士爱不释手地抚摸着新买的手镯。寸大师制作的银器很受欢迎,开展3天他就有了几万元的进账,这一切与他的作品在各种评比中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金奖,其中“九龙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了专利权等诸多荣誉分不开,正是良好的声誉带来了他良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