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国内动态>>|
“当阳峪里说绞胎”系列之四 一“绞”之瓷的前世今生

发布:2009-10-28 8:48:22  来源: 大河网-大河报 [字体: ]

 
 “当阳峪里说绞胎”系列之四 一“绞”之瓷的前世今生

 “当阳峪里说绞胎”系列之四 一“绞”之瓷的前世今生
 

  绞胎陶瓷是中国,是巩义窑与当阳峪窑窑工的发明创造,是世界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

  宋元以降,绞胎陶瓷在中国日渐走向式微,命若游丝,乃至在巩义、在当阳峪窑故地,不幸失传。绞胎陶瓷怎么绞的、怎么烧的,无人知晓。

  绞胎技法不传,已有600年矣。

  失传600年的绞胎技艺,竟然率先在东瀛日本复活。

  将中国绞胎陶瓷介绍到日本的,是日本古陶瓷收藏家杉山、古陶瓷研究专家小山富士夫。

  就此,古代中国独一无二、已经失传的这一瓷种,在日本掀起波澜,并在上世纪40年代,在东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绞胎,不但最终成为日本陶艺界引以为荣的一种技法,而且还有了一个日本名字,曰“练上手”。

  20世纪,一批以“练上手”著称的陶艺大师,渐次而生,尤其是松井康成(1927年~2003年)、伊藤赤水,在国际陶艺界享有盛誉,在日本被认定为“人间国宝(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

  日本复活绞胎,不是烧瓷,而是制陶——以绞胎技法技艺,打造现代陶艺作品。

  “日本多以陶创作,绞胎瓷作品很少。松井康成晚年由绞胎陶转向绞胎瓷创作,是其绞胎艺术走向辉煌的重要标志。”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现代绞胎陶瓷艺术大师杨峡先生说,“在中国,由陶而瓷,从巩义窑走到当阳峪窑,上下几百年;在日本,由陶而瓷,是由松井康成一人完成的。概而言之,由陶而瓷,这一向前演进,是自然而必然的。”

  从上世纪50年代起,陈万里、冯先铭、叶 民3位著名考古学家,到当阳峪窑遗址进行田野考察,此后当阳峪绞胎瓷开始为学界所认识、所了解;步入上世纪80年代后,40年代前后出现的盗掘热,因为收藏热起,再度猖獗,当阳峪窑遗址表层上的残瓷碎片,几乎被收藏爱好者席卷一空。但是,独步天下的绞胎瓷技艺,依然无人问津。

  柴战柱先生自幼喜爱书画,稍长爱上收藏,尤其喜欢古陶瓷收藏,且被当阳峪绞胎瓷的独特魅力所征服。不过,与绝大多数收藏爱好者一样,他仅藏有绞胎古瓷残片,无缘收藏绞胎古瓷整器,更不曾想过自己会投身复活绞胎古瓷的千秋大业。

  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改变了他的想法与命运。

  一次,他在北方某座城市的古玩市场,遇到一个热情健谈的古瓷收藏爱好者。交谈中,得知他是焦作人,那人随缘道:1949年前,焦作是全国四大煤都之一;古代焦作,是全国四大瓷都之一;当阳绞胎,是古代焦作称雄全国、一枝独秀的绝活儿。

  接下来,那人的一句玩笑,刺痛了柴先生:“绞胎瓷,好玩意儿,可惜没的烧了!看来咱们的老祖宗聪明,他们扔掉不玩的玩意儿,咱们后人想拾,都拾不起来!”

  作为焦作人,眼睁睁地看着一枝独秀的绞胎技艺,永久消失在当阳峪古窑的地平线上,真的是一种耻辱。

  2000年,他多方筹资50多万元,注册成立焦作市金谷斋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前身),开始复烧绞胎之瓷。

  『绞胎瓷已有今生』

  在柴战柱之前,在1975年,当地瓷厂已经复烧过绞胎瓷。

  恢复失传几百年的绞胎技艺,谈何容易!

  特别是在尚未改革开放的1975年,不知外面世界的当地百姓,想要复活绞胎瓷,只能蛮干!

  为了复烧新绞胎,他们高价收购绞胎古瓷,将其击碎,观察它的“断茬”。

  “1957年,修武县在当阳峪村建陶瓷厂……1975年,厂里着手研究恢复透花瓷(绞胎瓷)。当时完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成立试验小组后,便在当阳峪村民手中高价收购了一个小钵,将其打破了一片,从断茬上观察其条纹、纹样。通过推断分析其花纹形式、泥料结构、工艺流程,经过先后几百次试验,当年终于按这个纹样制出了产品。后来又扩大品种、式样,其中几件产品获得了奖项,《河南日报》曾在第一版以《失传千年的绞胎瓷新生》为题作了报道。”修武县陶瓷厂前副厂长袁志泉先生在《说说当阳峪窑与恢复透花瓷》中这样回忆道,“1976年,(我)被厂里推荐为工农兵学员,进入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陶瓷工艺,学期二年。1978年毕业后,又参加了河南省二轻局在禹县神 镇举办的学期为四个月的陶瓷工艺学习班,聘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讲课。在学习班上,安排禹县人做钧瓷产品,临汝人做汝瓷产品,洛阳人做唐三彩,叫我做透花瓷。我怕给厂里造成泄密,便推说不会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高庄教授看出我思想上有顾虑,便说这其实没有啥,说他1963年在江苏宜兴就做过绞胎瓷。我说我们的透花瓷是用金属模具轧制成型的,他说这样做不行,就把他制作的一套工艺流程又教给了我。我学会后,便回厂里按照这个工艺流程做了一把透花茶壶,作为学习班的毕业设计……后来,我制作的‘缠枝牡丹瓶’被评为1987年度河南省陶瓷艺术设计一等奖,并获得了荣誉证书。”

  “蛮干”,当然是不行的。

  机缘巧合的是,198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两件当阳峪宋代绞胎瓷,引发中央工艺美院梅健鹰教授(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曾任中国陶瓷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著有《中国陶瓷发展简史》、《我国传统陶瓷艺术风格》、《色彩原理及其在陶瓷上的应用》等)的兴趣。之后,他亲临当阳峪,考证、试制绞胎瓷,对失传的绞胎瓷工艺中几种不同的绞胎纹理,进行研究开发,成功复活了绞胎瓷技艺,不但仿造的当阳峪绞胎瓷以假乱真,而且通过创新,惊现于人们面前的绞胎艺术瓷,更为异彩纷呈,光彩夺目。

  绞胎瓷在它的故乡消失600多年后,又在它的故乡起死回生。

  梅健鹰是新中国第一代陶艺家的杰出代表,他曾谈及中国陶瓷艺术的价值趋向:“我们祖国有着优秀、丰富的陶瓷遗产。好的传统应该继承,要彻底了解民族传统及地方特色,更好地向传统及民间艺人学习。但是继承传统不等于抄袭,主要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来创新。”

  回望这段历史,1986年出版的《修武县志·陶瓷》这样写道:“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当阳峪名瓷的恢复与发展……1975年至1978年,在‘工业学大庆’运动中……(修武县陶瓷厂)把恢复失传数百年的‘绞胎瓷’列为厂内重点攻关项目,专门成立了试验小组,参考‘绞胎瓷’古瓷片……成功地制作出绞胎瓷器……新恢复的绞胎瓷,继承了传统工艺,花样众多,格调新颖,色彩绚丽,品种齐全,不仅有二龙戏珠挂盘、孔雀开屏挂盘等装饰观赏瓷,而且有茶壶、茶碗、茶盘、小碗及笔筒、墨台等生活、文化用品瓷。1982年,‘绞胎瓷’部分产品在广州交易会第一次展销,深受中外客商欢迎,很快被抢购一空。”

  焦作当阳峪绞胎瓷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凡斌先生说:梅健鹰的绞胎瓷艺术作品,而今要价在100万元上下;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绞胎陶瓷,一只小碗,也在3万元上下。

  在“工业学大庆”运动中复烧的绞胎瓷,因尚无市场的支撑,很快败落。

  “当时生产的东西就很少,保存到现在,完整的东西也就更少了;与绞胎古瓷相比,它也多不到哪里去了。”孟凡斌先生说,“而今,在复烧绞胎瓷上,大约分为两个路径:其一,走的是创新之路;其二,恪守的是复古之路。至于我的选择,主要是复古,以古法铸造绞胎之瓷。”

  复古与创新,继承与发展,一如绞胎瓷的双翼。

  双翼,不可缺一。

  不然,绞胎瓷也许还会湮灭,没有明天。

  『绞釉瓷只有前世』

  200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美术》课本,杨峡先生的绞胎瓷艺术作品《花器》、柴战柱先生《硕果》,与亚洲落差最大的瀑布——云台山瀑布,一同入编《美术》教材。

  城市名片入编《美术》教材,这在焦作,还是第一次。《美术》教材上说:绞胎瓷是瓷器中的一道奇观。它胎中带有花纹,釉色透明,花色斑驳自然天成,有“表里如一”的美誉,北宋时已享有盛誉,重要窑址在焦作当阳峪。

  杨峡,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焦作市工艺美术学会名誉理事长、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林林总总,都是“虚职”。

  他的“实职”,是焦作市科技局副局长。

  杨峡因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焦作绞胎艺术瓷研究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博览会铜奖等。

  “2001年,(焦作)市委、市政府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把挖掘开发绞胎瓷旅游产品项目下达给了市科技局。为此,市科技局成立了以我为组长的科技攻关小组,组织全国各地一批当代陶艺家、工艺美术大师及陶瓷工程技术人员,潜心研究当阳峪绞胎瓷的质地成分、工艺原材料、制作技法,并运用现代科技,通过不断试验,使绞胎瓷工艺得以重见天日。”杨峡说,“都是从零开始,我当然要动起手来,亲力亲为。”

  虽然只是“业余爱好”,这么一爱好,他的作品,竟然入编《美术》教材。

  盖因他的“业余爱好”,非常“专业”。说他是现代绞胎技法的开拓者与创新者,实不为过。

  当然,他领导实施这一焦作绞胎艺术瓷研究课题,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先生的指导,也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的首肯。

  与杨峡先生一样,柴战柱先生除了是此次绞胎瓷成功复烧与创新突破的组织者、绞胎技法的发掘者与创新者外,更是4项发明专利在身的绞胎瓷生产实施者。

  “我的最大心愿就是培养一批绞胎陶瓷艺术创作人才,能够担当起传承、创新当阳峪绞胎瓷文化的重任。”柴先生说,“失而复得的绞胎技艺,再也不能又一次在当阳峪败落下去了。”

  除了研究与继承传统技法,柴战柱还与技术人员一起,创新与总结出绞胎艺术瓷的16种基本纹饰装饰技法,开发出8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绞胎艺术瓷作品。

  绞胎瓷是古老的,在柴战柱手里,它又重现出青春的力量:多色融合,象征着和谐;表里如一,代表着诚信;肆意流淌,变幻无穷,表达的是我们这个东方民族的古老神韵,也是当代世界现代艺术的抽象之美。

  只有青春,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量。

  比绞胎瓷更神秘、更抽象的,则是绞釉瓷。

  绞釉与绞胎大约一起诞生,也是由巩义窑创烧,当阳峪窑集于大成的。

  绞釉与绞胎虽然都名之曰“绞”,但大相径庭。

  现在,对绞胎的认知,基本上已经明晰,仿古复烧基本上也是成功的;但是,对于绞釉瓷,还没有谁的复烧算是成功的。

  “那种汪洋肆意的艺术效果,还没有谁能够复烧出来。”当地陶瓷专家王鸿新先生说,“肯定是方法上不对头,一开始,也许就错了!”

  因为“绞釉”,有人望“字”生“法”:蘸釉滴在胎上,前后左右晃动,逼其流淌。结果,烧出来的瓷器,釉之纹饰,呆板呆滞。

  一次偶然的机缘,让大家明白,方法错了:烧好的、没有上釉的素胎上,竟然已有绞釉纹饰。

  不是“绞釉”,又是什么?

  绞的是化妆土?

  有人去绞化妆土,依然不得绞釉陶瓷之神。

  绞胎瓷复烧成功,绞釉瓷呢?

  它,躲在时空里,是窃笑?还是哭泣?

  绞釉瓷,我们这一代,真的“拾不起来”? (全文完)

  创新绞胎瓷

  仿古绞胎瓷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