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古窑进行修整,又称挛窑
“完全和古代柴窑烧出的瓷器一致!”经过23个小时高达1320℃高温的松柴烧炼后,从近300年的清代镇窑里拿出来的瓷胎体透明、色彩艳丽、晶莹温润。10月22日上午,随着近2万件瓷器的成功出窑,标志着已歇火15年的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成功,并且诞生了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记录。
那一刻,82岁的烧窑驮坯师傅余恂铨在一边抹着眼泪。作为镇窑复烧团队成员之一,余恂铨不仅为复烧成功而激动,让他更为激动的是:15年前以为再也无处展示的烧窑技术想不到还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主持这次复烧活动的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说:“镇窑复烧更重要的意义是让那些搁置已久的传统技艺还原、激活,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继续传承下去!”
据介绍,来景德镇的游客看得最多的是制瓷的艺术过程,诸如做坯、绘制、施釉,而另一个同等重要的“火的艺术”,却因为种种原因鲜为人知。其实,与传统的手工制瓷技艺一样,景德镇传统制瓷镇窑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由于瓷窑窑炉的演变和烧制燃料的改变以及环保要求,自1995年起,景德镇所有的柴窑都停止了生产活动,传统的烧制技艺开始无用武之地。随着时光飞逝,当年一批传统技艺师傅已逐渐衰老,再没有这种实践活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极有可能随着老艺人的过世而湮灭!
去年11月,陈武平接手景德镇市文化局下达的这一任务时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困境。因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现存有迄今为止世界上遗存的最古老柴窑——景德镇清代镇窑,通过古窑复烧完整展示传统镇窑营造和烧成技艺,培养传承人,成为古窑民俗博览区这一年的主要任务。
为了复烧成功,他们召集了多次专家论证会,搜罗了景德镇市现有的传统制瓷艺人组成镇窑复烧团队,其中烧窑把桩师傅胡家旺,挛窑师傅余云山、余和柱,驮坯师傅余恂铨都是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查证了大量历史文献,完全按照清代康、雍、乾时期的镇窑烧瓷工艺烧制。投放柴窑的燃料需要干燥了两年的松柴,他们就到处搜寻,花了4个月时间从5个地方找来了50吨达标的松木;按惯例,制瓷古柴窑每烧100次左右就要挛一次窑,通俗地说,就是对窑炉进行修整,这个过程必须要用新的窑砖和窑泥来砌筑、修补窑炉。为了制成合格的窑砖,他们找遍了景德镇制造传统窑砖的老作坊,一家一家地试。10月21日,记者在陈武平办公室的阳台上,看到按老配方试制出来的窑砖样砖就达七八种。
组建复烧团队、挛窑、满窑、烧窑、开窑,一年的精心准备和运作,一整套营造和烧制手艺展示出来,古窑复烧终于圆满成功了。谈到这次复烧的意义,景德镇市文化局局长江华深有感触地说:“这次复烧不仅是陶瓷烧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展示,而且让世界人民都知道,景德镇千年窑火仍在熊熊燃烧。这也是陶瓷文化中‘火的艺术’的魅力所在!”据悉,今后古窑将定期进行烧制活动。古窑复烧也成为陶瓷文化旅游的又一大亮点。10月21日凌晨,6名摄影爱好者为了拍摄下半夜烧制的速火,硬是半夜爬起来,围着古窑拍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