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曾登《有一种毒药叫成功》一文言道: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即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且认为三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巨。读罢发现,文中大讲成功学的不是,而非成功本身的问题。海民今即对“成功”本身谈谈个人感悟,谈到成功,有三大问题,不得不虑。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成功?
“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就是成功?“三十五岁以前退休”就是成功?
不一定吧?!
有能力进行布施的人就算成功?而能力不足,因而只能走街串巷进行乞讨的人就会感觉自己很失败?
也不一定吧!
对于成功的定义,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尽相同。所以,成功没有客观标准。
海民认为,成功,实际上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我感觉。
豪宅、名车、年入百万的人,他可能是黑手党的傀儡。一旦从良,想“白”身都难。当我们羡慕他的时候,或许,他正在一个人偷着哭呢:妈的,我这都是为了什么呀?
三十五岁以前退休,就更不用提了。两个字,非人。
可能有些朋友受不了啦――我就觉得“三十五岁以前退休”是一种成功。
没有错啊。成功,没有客观的标准嘛!
成功是多元化的。
我是个猎人,打了一辈子鸟兽,可就是没见过野生的老虎,见到一次就好,不用猎到它。嘿,老天有眼,还真让我见着一次。这是猎人的成功。
我是个业绩不错的销售员,朋友一直提醒让我往业务管理者方向发展,可是我就想做业务员做到退休,如今我都做业务近二十年了,感觉挺好的。这是这位业务员的成功。
我是一个农民,生了两个娃娃,父母不认为我不孝顺,老婆认为我算个男人,子女都长大成人还上了学,我感觉挺好。这是这位农民朋友的成功。
一元化的成功,片面。
不少成功学谈到的标准都是客观的,而且极其简单,就一个字,“钱”。太片面!这或许就是《有一种毒药叫成功》的撰文动机之一吧。海民认为,不地道的只谈“钱”的成功学也只是一“学”而已,无可厚非。很多人感觉自己吃亏了,上当了,也没什么,不要跟自己过不去,或许因祸得福呢。因为谈到“钱”,有多少人能不心动呢?不过,上一次当就够了,上两次当,那就不是所谓成功学大师的错。
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成功?
很多人成名了,同时也有钱了,然后就想到权势了,不知足,这样离失败就不远了。
很多人成名了,同时也有钱了,成功的感觉过几天就没有了,烦恼却不断袭来,于是聚赌、聚娼、聚毒,实不罕见呀。
很多人当了“官”了,却不知道怎么做“官”,最终落得个“为官不道”,自己主动把自己“拉下马来”,害人害己……
所以,如果你追求的成功是所的“名与位”或“钱与权”,那么这第二个问题一定要想清楚,才可以行动,不然的话,名位或钱权到手,你的感觉可能也不会是成功。
回归“成功是一种自我感觉”上来,成功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海民认为,这种感觉是“痛快”。
痛是痛苦,快是快乐,是谓痛快。
痛是过程,快是结果。所谓成功的感觉,就是痛快的感觉。
追求成功,就是追求快乐,但绝不拒绝“痛苦”。
痛快的人生,叫活得真实。将死之时,我们可以平静略带骄傲地告慰自己:我活得算个人,而非豺狼,这一生,我来过,走过,路过,听过,看过,活过,没把自己丢失过……
“感情深,一口闷”,三两的口杯,一口喝掉,真叫痛快。从来没这么做的人,体验一次,很可能悟出点什么来。有人说你是SB,没关系,谁SB谁明白。
第三个问题:如何获得成功?
如果要获得“痛快”的成功,那么随时随地都可以达到。
即是我们生活不能自理,还有亲友来进行照顾,那也是痛快。
即使卖苦力维持生计,能将生计维持下来,也是痛快。
当了“官或管”,能执政为“民”,把自己整得”苦”不堪言,也是痛快。
出了名,能恪守本分,勤于应事,也是痛快。
……
一个人将自己的所应扮演的角色演好,也就是尽到相应的责任,也就是成功了。不可能人人都当老板,不可能人人都是安东尼.罗宾或麦克尔.乔丹。
如果说人的一生一定要做点什么,才可以痛快的话,那么请一定记住“少则得,多则惑”,务必不要贪多,同时追赶两只以上兔子的猎人很可能一无所获。贪的结果,痛比快多!
将毕生的精力,用来做一件小事,将会收“疱丁解牛之效”,也不足为奇矣!
综上,海民认为,成功是人的主观感觉,一种痛快的感觉,这种感觉随时随处可体验。成功绝非毒药,成功学是毒药不是,不敢断言。不过以他人之痛以成自我一己之快之人,有道者不处,以他人之痛以成自我一己之快之事,真大师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