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化县城内的瓷都文化广场。祝敏松 摄
13日,千年瓷都又添新景,位于德化县瓷都广场上的德化瓷雕“渡海观音”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瓷观音头部成功烧制并安装。据了解,“渡海观音”高6.4米,空心,全身净重6吨,原作是明代瓷圣何朝宗的代表作,现于泉州海交馆珍藏,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是德化县有史以来、也是我国迄今为止生产的最大露天瓷雕观音。而此前,瓷都广场一侧的玻璃橱窗内已陈设一批名人瓷雕作品,漫步瓷都广场,可以感受到日渐浓厚的瓷都韵味。
陶瓷,壮大了山城,也美化了山城。
上世纪90年代初,德化县委、县政府开始实施“大城关”战略,提升城市化水平,由此,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德化县城高度集聚,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陶瓷业在县城集聚,“大城关”大步迈进。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德化县城聚集着1100多家以外向型为主的企业。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吸收了10多万德化本地农民进城。
为加快推动农村人口往城关积聚,创造城市扩张的先决条件,德化县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措施。随着“小县大城关”战略的稳步推进,德化城关面积由1978年的不足1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0.5平方公里,全县31万人口有18万居住在城关及周围,城市化水平达57%。
近年来,随着“大城关”战略的顺利实现,如何弘扬瓷都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宜居生态城市,助推陶瓷业产业升级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加紧实施。
初次来德化的人都惊讶地发现,拥有1100多家陶瓷企业的德化县城,竟然看不到一根烟囱。据了解,德化县早在2004年就建起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站,这里的陶瓷企业,全部采用天然气清洁能源。在德化县污水处理厂,来自全县80%的生活污水在这里统一处理,统一达标排放。站在山城,放目四周,看到的是蓝天绿树。
为了提升德化县城的文化软实力,兴建陶瓷博物馆,建设地质博物馆;创办起全国唯一一所县级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对县城沿街店面统一规划、装饰;在8公里长的青年路两侧设护栏灯箱,中间以玻璃灯龛展现瓷雕精品,建设瓷雕展示一条路……在德化县新一轮城市建设过程中,“彰显陶瓷文化”被放在一个显要位置上。
“如何充分展现陶瓷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成了德化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最受关注的课题。除建造集休闲、游览、购物为一身、颇具陶瓷文化内涵的“瓷都广场”之外,德化正进一步挖掘瓷都文化内涵,寻找城市建设与陶瓷文化的契合点,于是,一批新的文化设施破土而出,瓷都从内到外,正在脱胎换骨。
开栏的话:为了加快海西城市群建设,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日报社、省广播影视集团五家单位组成联合调研小组,本月5日至14日赴德化等10个县(市),开展县级城市规划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本报今起开设“聚焦县级城市规划建设”专栏,报道十县市规划建设的主要亮点,旨在通过示范带动,推动我省县级城市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打造、高水平运作。
市民感言
梦不到的景象就在眼前
徐艺星(德化县政协委员):原来的德化城关只是一个大村庄,最热闹的三角街不到500米长,一溜儿都是歪歪斜斜低矮的木头房子;鸣凤桥上本无桥,仅一水坝,坝上几块石跳,人们要小心地蹚着过;街是土沙路,雨天走是一身泥巴,晴天走是一身灰尘,所以家家备有长统雨靴。
最大的变化出现在“小县大城关”战略实施以后。新街一条一条修起来,店面一家比一家豪华,工厂一家比一家大,楼房一座比一座高,农民一批又一批涌进城来。德化山好水好陶瓷好,随之涌来的,还有泉州、厦门、晋江、石狮等地的人,他们是到德化来旅游的。现在的德化是名副其实的瓷都,不用说那1100多家陶瓷厂了,整个城区都有瓷的气息,过去的乱坟岗现在建成了一整条陶瓷街;过去的烂泥塘现在成了瓷都广场,可以散步,可以跳舞,可以购物,还可以欣赏陶瓷名家的作品。
想一想瓷都的变化,像做梦一样——而那时候,就是做梦也梦不到现在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