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十余年来汝窑发掘资料得知,汝窑器物十分丰富,凡传世品所见,除出戟尊外,窑址中均有类似标本出土,而且器型远不止这些。如莲瓣纹钵、海水纹 钵、镂孔盏托、划花海水纹钵、套盒、壶、梅瓶、鸟首型器等。
传世的汝窑瓷器主要有三足尊、奉华尊、直口瓶、纸槌瓶、鹅颈瓶、碗、莲花大腕、盘(敞口、直口、三足)、碟(花口)、洗(花口)、盏托(花口)、水仙盆等。分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等博物馆。
盘、碟是汝窑瓷器中较多的一种器类,已见著录20余件。盘有直口、花口、敞口之分。盘的高度一般在1.5厘米至4.8厘米之间,口径一般在14.8厘米至21.4厘米之间。有的盘呈六瓣花口,为宋代典型的式样。碟相对较浅,高度约1.5厘米至3.3厘米之间。盘、碟均采用裹足满釉支钉支烧。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足盘是比较特殊的一件,从窑址出土标本来看,当时烧造的三足盘数量不少,窑址中有大小数种规格的三足盘残器。这种器型在宋代其它窑口未见,是宋代汝窑的特有造型。
洗,亦是汝窑中常见的器类,式稍深,有圆口和花口之分,高度在3厘米至4.7厘米之间,足经多在8.9厘米至13.1厘米之间,亦采用裹足满釉支烧。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汝窑洗镶有铜口,釉色纯正,釉质莹润,釉面开有片纹,是较为典型的器物。
碗,目前传世有三种:
(1)撇口碗,两件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碗高在6.7厘米至6.8厘米之间,口径16.8厘米至17.1厘米,足经7.5厘米至7.7厘米之间。北京故宫收藏的一件口、足直径略大于在大维德基金会的一件,两件碗均采用满釉裹足支钉支烧。
(2)莲花碗,高10.4厘米,口径16.2厘米,足经8.1厘米。碗呈十瓣莲花形,似宋代常见的注碗形制,宋代南北方瓷窑均有烧造,为宋代常见器型,此莲花碗造型比例适度,器身随花口亦呈十瓣,形似一朵盛开的花朵,集观赏与实用为一体。
(3)直口碗,上世纪80年代宝丰清凉寺蛮子营村出土,碗呈直口直壁,近底略收,此种器型在宝丰清凉寺窑及河南其它窑口生产的均釉、青釉碗中较为常见,支烧方法与其它碗的支烧方法不同,未采用支钉支烧法,而采用垫烧。
瓶,汝窑瓶目前所见的有纸槌瓶、撇口瓶、胆瓶、鹅颈瓶几种,瓶的一般高度在18厘米至22.4厘米之间,足经多在8厘米至9厘米之间。
如纸槌瓶,造型很美,瓶口微撇,长颈微束、折肩、直腹微收,线条柔中有刚。另一种瓶与纸槌瓶相似,只是口上出一平沿,类似的造型在宋代龙泉窑青釉瓷器中亦可见到。
三足尊,传世共两件,北京故宫的三足尊较小,高12.9厘米,口径19厘米,足距17.8厘米。三足尊为宋代瓷器造型之一。定窑、龙泉窑亦烧造,是仿汉代三足尊的形制,尊为直口直壁,器身饰三组凸起的弦纹,上下饰弦纹各两道,腹中部,一组饰三道弦纹。下呈三足。足底亦见支烧的痕迹。
奉华尊,仅见台北博物院一件,尊高16.3厘米,口径13.1厘米至13.5厘米,足经9.5厘米。因底部刻“奉华”二字,故名奉华尊。该器型宋代均窑、官窑亦有烧制。尊底部有5个支烧痕,支烧痕不是汝窑瓷中常见的芝麻大小,而是不甚规整的较大支烧痕,是较为特殊的一件,因其支烧方法特殊,窑址中又未见此类似的标本,故且存疑。
水仙盆,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各有收藏。水仙盆呈椭圆形,口微敞,下有四足。水仙盆高5.6厘米,至5.7厘米之间,口径15.5厘米至18.6厘米×22厘米至23厘米之间,足经13厘米至15厘米×19厘米至21.6厘米之间,底部有六个支钉痕。这种水仙盆,清代雍正、乾隆有仿汝窑的,所仿釉色逼真,造型亦很接近汝窑,实能乱真,在鉴别上应当十分谨慎。
盏托,目前所见两件,有圆口与花口之分,分别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与国立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口径为16.8厘米左右。盏托亦是宋代常见的器型之一,南北方瓷窑均有制作,北方耀州窑、定窑、均窑、南方江西景德窑烧制的各式盏托,造型丰富。在宝丰清凉寺窑址中还发现有镂空盏托,为汝窑又增添了新的资料。
综上所述,汝窑各类器物高度与口径一般未超过24厘米,大多在十几厘米至23厘米之间,器型没有太大的,这是汝窑器物的特点之一。汝窑为何不烧或很少烧大型器物呢?汝窑北宋末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窑炉由原来的马蹄形大窑,改进为椭圆形小窑炉,每窑只能装烧20厘米左右匣钵配套器物10件,由此,我们可以找到传世汝窑器物无大件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