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用以赞美“越窑青瓷”的诗句,然而把它用来形容产自闽中戴云山麓的“德化瓷”也是毫不为过的。今年六月,一位西安的书法家在参观“德化名瓷展”后就挥毫泼墨写下“窑开九秋风露,釉夺千峰翠色”条幅,盛赞“德化瓷”。明代的德化白瓷传入欧洲,着实让碧眼金发的洋人惊叹不已,视若拱璧,美其名曰:“中国白”。清代的德化青花瓷也是当时老外的抢手货。1999年5月从南中国海捞获的清代道光二年沉船“泰兴号”,出水的德化青花瓷器就达35万件,在德国拍卖,轰动了世界瓷坛。星移斗转,喜看今朝,我德化瓷窑,虽经千载,乃薪火相传,窑火熊熊,映红闽中。
(二)
生为瓷都人,当我们有幸在灯下与古瓷“对话”,古瓷的静穆,温文尔雅,可使现代都市人的浮躁心境澄明些许。我曾想,一个心浮气躁的人,是不宜与古瓷晤谈的。因为心浮气躁,就会毛手毛脚,一不小心就会伤了“古瓷”,这就与“古瓷”谈崩了。
瓷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瓷器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信息。每一件瓷器都凝聚着能工巧匠以及陶瓷艺术家的聪明才智。当你把古瓷“上手”与她零距离,你就能慢慢品读她的“瓷光釉色”,掂出她的“胎骨”分量,体察出她的肌肤温润细腻的感觉。对古瓷那手抚心悟的瞬间美感,令人爱不释手,身心舒坦,妙不可言!难怪有人对“瓷迷”们那种痴迷之情难以理解,怀疑他们是不是“走火入魔”,成了“瓷癫”?
其实,赏瓷的美妙感觉,更多的是一份考古博古过程中,追求与发现心路历程的一种难以言传的快感,也是对玩瓷者过去所学知识印证契合之后的愉悦之情。然而当“瓷迷”们收藏到“赝品”,那种“吃药”之后的懊恼心情,有时甚至是吃了哑巴亏,心头阴霾,挥之不去又无处排遣,先喜后悲,心绪一落千丈,那真是对“瓷迷”财力心智的一种考验呀! 玩瓷、赏瓷,需要一份好心情。要常怀有一份好心情,首先要不为“功利”蒙了双眼,其次要有“凡过我眼者,即藏于我心”的超脱之情,不必以占有为目的,否则,每看到一件精品而又囊中羞涩,于是辗转反侧,寤寐以求,岂不痛苦得很。但也有人会千方百计,甚至“敲锅卖铁”必欲得之而后快,这种“痛并快乐着”也许也是玩收藏的另一种境界吧!
(三)
古人云:瓷蕴“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仔细玩味,诚然也。用现代的化学、物理学分析,此话千真万确。先说“金”字,瓷土含有多种金属成分,铁多瓷黑,铝多瓷硬,这铝的多少,主瓷的“立性”,这是瓷的骨骼;二说“木”字,瓷土变为瓷泥烧成瓷器,都离不开木材,再者为了提高瓷土中“钾”的含量,在古代“草木灰”就是瓷釉的添加原料;三说“水”字,瓷土化为瓷泥,需要水碓、水沥、水捣。其实再坚硬致密的瓷器也有吸水性,因而在瓷器气泡中,富含水分是不争的事实;四说“火”字,其实瓷器就是泥与火的完美产儿。她一出窑炉就“火气”十足,虽经千年仍“窑红”不褪;五说“土”字,瓷本身就是土的化身,不言自明。
瓷的“五行之德”,相生相克,铸就了瓷魂。当人们用硬币轻叩瓷器,瓷发出悦耳声音,清脆悠扬,“金声而玉振”,故有德化瓷“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此为瓷蕴“五德”之功也!
壬午冬夜,灯下赏瓷,心澄如水。再读钱汉东《人间瓷话》有感,胡诌数言,聊为“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