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瓷器烧造的历史源远流长,瓷器的种类更是琳琅满目。人们根据瓷器釉质的颜色和纹饰把瓷器主要划分为两大类:色釉瓷和彩绘瓷。彩绘瓷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绚丽的纹饰;而色釉瓷的种类更是纷繁多样,其中有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和钧窑,驰誉古今的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等。自唐宋以来的历代制成品,或者成为今日世界各大博物馆中格外珍视的藏品,或者成为私人收藏家谨密收藏把玩的心爱之物。在日本皇室,至今还收藏着一只哥窑梅子青冰裂碗,相传是宋代的器物。此碗釉色清雅,釉质细腻坚实,更为难得的是,在釉面挂釉很厚的基础上,釉层中还层层叠叠地分布着大小几乎均等的美丽的“冰裂”纹,如冰似玉,令人见而难忘。据说此碗是历代天皇心爱之物,虽已有所残破,且有很明显的修补痕迹,但还是被日本皇室缜密收藏,代代相传。此碗为何会受到如此重视?原来,制作哥窑冰裂纹瓷器的工艺在宋代以后就已经失传,所以存世的数量非常有限。时光荏苒,2001年终于传出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通过陶瓷工艺美术师叶小春先生多年的研究和努力,失传近千年的冰裂纹瓷器制造工艺终于得到了恢复,迷人的哥窑珍品的冰裂纹瓷器再现人间,使这个千年古瓷重放异彩。从此,现代制瓷工艺中又添一朵奇葩。
时间再回溯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那时,珍贵文物流散到民间,有很多古董商贩“捡漏”的趣事。据说有一天,一个古董小贩正走在东四牌楼北面钱粮胡同的一家宅门前时,有个佣人喊住他,给他看样东西。小贩一看是个瓷碗,里边有猫食,还带股腥味,于是就说:“你这是猫食碗,我不要。”佣人坚持让他看看,告诉他这是个红釉碗,原先这家宅门的老太爷活着时,这碗是放在一个锦匣里的,后来可能是少爷拿去用来喂猫了。小贩看到这个碗上有几块红釉,而且还挺好看,就花了两吊钱从那个佣人手里买下了这个碗。后来请人一看,原来是一件宋代钧窑碗。这碗的蓝色乳光釉比天蓝色淡点儿,比月白色深点儿,釉色美得恰到好处。碗的里外均有几块玫瑰紫色晕斑,恰似晴空中飘荡的彤云。细看釉面深层,贴近胎骨上有蚯蚓走泥纹,釉厚胎坚,芝麻酱色的碗外胎底。用手一掂,轻重适宜,无疑是一件宋代钧窑的珍品。后来这碗几经易手,于民国十五年前后,由当时上海集粹阁卖给了一个英国人,价钱是1.5万英镑。国宝从此流落到了异国他乡。
以上提到的瓷器都是色釉瓷中的精品,本文将着重介绍色釉瓷中具有代表性的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和钧窑。
定窑:“金装定器”
定窑是由唐代曲阳窑发展到宋代而成的,以烧造乳白、牙白釉以及有精细的刻花、划花和印花纹饰的瓷器为主的著名窑场,因属宋代定州而得名。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瓷器驰名于世,为当时南北白瓷中的典范。在宋初的《吴越备史》中更有“金装定器”之说。
定窑瓷器的胎体颜色微黄,比较坚致,烧成温度不是很高,一般为1150±30℃,为未完全烧结(气孔率比较高),这是因为胎土中的氧化铝(Al2O3)含量高而烧成温度却不高的缘故。但是,在北宋时烧成温度最高可达1320±20℃,气孔率也非常低,只有0.66%~0.99%。定窑白瓷的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非常高,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较低,属于典型的高铝质瓷胎。瓷质强度较大而很少龟裂(即开片),胎质坚硬,铿锵有声。同时,宋定窑的透光度也很高,这是因为在氧化气氛烧成条件下,胎体内的碳素容易溢出,从而增加了胎体的透光度。
定窑兼烧白釉、黑釉、酱釉(紫定)、绿釉等品种的瓷器,以白色釉最多,亦最有特色。定窑白釉在北宋早期白中泛青(以木柴作燃料,烧还原焰),较光亮。北宋中晚期白中泛黄,即俗称的米白色(以煤作燃料,改烧氧化焰),滋润莹泽,形成自身特有的风格。定窑白釉的特点是釉蜡泪痕,即釉在高温下流淌,降温时停止流动而凝结在釉面的蜡泪痕状釉点。滋润莹泽的米白色釉上现出蜡泪痕,这就是典型定窑瓷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