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凤山庵供奉的是清水祖师,再添实物佐证。昨天,参与凤山庵前考古发掘的泉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陈建中,向记者披露这一发现。
“宋元时期,当地居民在这里供奉的是清水祖师,香火兴旺,香客云集。”陈建中说。近日,泉州市博物馆、文物局,受托进行了这一考古发掘,出土明代特征酱釉残片及青花残片,以及南宋时期德化窑、磁灶窑和安溪窑等陶瓷残片。
凤山庵应建于南宋到元之间
凤山庵,亦名“清水行宫”,位于晋江赖厝乡雁山之麓,现存一座近200平方米的三开间平房,作为“清水祖师”行宫及宫前500平方米的前庭。此次清理挖掘,考古队员共选择三个探方(沟),总发掘面积75平方米。
考古队员发现,除去表土层、垃圾层,其余很明显地区分为上下两层,可分为两个不同的文化期。陈建中分析说,上层,即三个探方(沟)中的第二层,出土大量明代特征的安溪窑青花瓷残片和红色墙砖及筒瓦,应属于明代文化层;下层,即三个探方(沟)中的第三层,出土大量灰白色板瓦、青灰色方砖、筒瓦和瓦当,同时伴随大量灰白色墙砖和磁灶窑酱釉瓷片,更可贵的是,在3层还出现几片磁灶窑元代绿釉瓷片,应属于典型的宋元时期文化层。
字串7
考古人员分析,该遗址的始建时间应为南宋到元之间。从层位及出土物上看,宋元时期的建筑曾坍塌、荒废,明代重建,后来又大修缮明代建筑。
陈建中分析说,这些实物佐料,对于凤山庵清水祖师庙遗址的历史沿革、建筑状况及其遗址内涵等,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资料。
当地居民供奉清水祖师
考古队员将各土层挖掘出的破碎瓷器清洗干净,挖出了刻有“清”、“水”字样的酱釉碗残片。考古人员初步分析,这说明凤山庵始建时,当地信众供奉的是清水祖师。
陈建中大胆猜测,从碎瓷片的造型看,这些器物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兼有少量宗教场所的用具,这反映凤山庵在建造后,曾是一处香火兴旺、四方信众云集的宗教场所。另一侧面,也反映了当时宗教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这与清《泉郡晋南地名探源》中风山庵供奉“清水祖师”的记载相符。
清水祖师
清水祖师又称“麻章上人”,闽南一带多称为“乌面祖师”,台湾则称为“祖师公”、“祖师爷”。
相传清水祖师俗姓陈,名应(一说为陈昭或陈昭应),法名“普足”,宋仁宗庆历四年正月初六诞生于永春县小姑乡。
宋神宗元丰六年,清溪(福建安溪)永春一带大旱,乡人请他去祈雨,立刻甘霖普降,因此被尊称为“清水祖师”。
他一生独力募化,修桥铺路,人人称便,漳州、汀州一带的人都十分崇信他。
宋徽宗靖国九年在说教中端坐而逝,享年六十五岁。地方人士感念其德泽,奉报朝廷,敕赐“昭应大师”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