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产区动态>>江西>>|
“复烧”拯救千年瓷都 复兴任重道远

发布:2010-2-28 8:56:15  来源:  [字体: ]

     一场自我救犊正在“千年瓷都”景德镇悄然进行。

    进入2010年新年不久,1月21日,景德镇市召开“景德镇传统瓷窑保护利用暨明代葫芦窑复烧”新闻发布会:在2010年进行明代葫芦窑的恢复建设工作,并决定在瓷博会期间进行点火复烧。同时,计划逐步对景德镇历史窑炉进行恢复、复烧。对于如今盛极而衰、处于尴尬境地的景德镇,这一消息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而早在2009年10月景德镇陶博会期间,景德镇曾成功地对清代镇窑进行复烧,同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这应该是景德镇自我救犊发出的又一个重要信号。”业内人士对此分析认为,作为景德镇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瓷窑的点火复烧折射出了该市在文化保护、传承上的一些新思路和新信息,这背后则是拯救“千年之都”的漫长之路。
 
    瓷都

    1月26日下午,记者走出景德镇长途汽车站,周边的陶瓷专卖店、陶瓷艺术展示等比比皆是,路两边的瓷灯柱、陶瓷雕塑亦格外醒目。

    记者乘出租车走向市中心的路上,各式各样的陶瓷雕塑不时一闪而过,“千年瓷都欢迎您”的大招牌不时出现,而瓷都大酒店、瓷都大道也无不挑动着每一位来访者眼球与神经。在景德镇地图上,瓷厂、陶瓷公司及陶瓷研究院、研究所等与陶瓷相关的企业、地名填了个满满当当。更有意味的是《瓷都晚报》、《瓷都广播影视周刊》、《瓷器》等当地媒体也无不深刻着“千年瓷都”的烙印。

    “每个景德镇人的血液里都浸透着陶瓷。”谈起景德镇的陶瓷,记者乘坐的出租车司机说,十几年前,他与这个城市里的其他许多出租车司机,大部分还在各大瓷厂倒闭之前的生产线上工作。如今在景德镇,许多家庭中的成员从事过的行业与陶瓷有着千丝万缕关联。

    记者从入住的酒店出门不远,便是景德镇的瓷器街,一条街道上林立着大大小小的陶瓷店铺,不断地迎送着进出的客人。在景德镇市中心的人民广场,静静地有一排传统陶瓷手工艺人的青铜雕塑,更显示出了景德镇的独特。而在记者随后采访的几天里,与陶瓷有关的城市雕塑随处可见。采访中,景德镇一学者对景德镇的城市历史如此描述:因河建窑、因窑成市。景德镇从来没有筑过城墙,当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忙于用泥土修筑城墙的时候,景德镇却用泥土烧制出精美的瓷器并敞开胸怀,把他的物产运往全国,行销世界,“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该学者告诉记者:“一个产业支撑了一座城市,同时成就了这座城市,在世界上只有陶瓷与景德镇。”
然而,景德镇的陶瓷业与中国曲折命运一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这一“千年瓷都”的变迁也历经几多故事。 
 
    辉煌

    景德镇陶瓷业在历史上的辉煌不言而喻。据相关资料显示,瓷都的陶瓷业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是其当仁不让的脸面。1960—1980年代,当时景德镇市区人口不到40万,则拥有号称8万陶瓷工人,瓷业无疑成为景德镇的重要经济支柱。最辉煌时期,景德镇的陶瓷产值占全国的20%以上,陶瓷产业的规模,无论潮州还是曾与景德镇并称三大古瓷都的福建德化,均难望景德镇项背。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江西80%的外贸出口来自景德镇的陶瓷业。”陶瓷专家王志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国内特别是在南方市场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即便西安羊肉泡馍用的大海碗都是来自景德镇,随之形成了著名的国营“十大瓷厂”。在景德镇人看来,“十大瓷厂”代表着景德镇陶瓷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时值今天其仍是景德镇人的热门词。王志刚向记者介绍,“十大瓷厂”组建或改建于1949年至1958年之间,包括建国瓷厂、人民瓷厂、艺术瓷厂、景兴瓷厂、光明瓷厂、红星瓷厂、红旗瓷厂、宇宙瓷厂、为民瓷厂,无不体现着时代烙印。而景德镇有关业内人士则认为“十大瓷厂”应该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意义,要包括雕塑瓷厂、红光瓷厂、曙光瓷厂在内。

    “那个时候,厂子里的订单每天像雪片一样,产品供不应求。” 许绍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颇为感叹。许的职务是中国景德镇市雕塑瓷厂(以下简称雕塑瓷厂)厂长。他告诉记者,雕塑瓷厂在1956年建厂,当时属于集体企业,只是在文革中,雕塑瓷厂的传统瓷制作基本停产,厂子处于半停产状态,国外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市场出现断货。而在文革后,国内外市场需求激增,同时高峰、刘远长等著名陶瓷专家及陶瓷学院专业毕业生纷纷加入雕塑瓷厂,使其成为景德镇的纳税大户。这也成为景德镇陶瓷辉煌的一个缩影。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十大瓷厂”还在支撑着景德镇的GDP。王志刚介绍,与此同时,经过几十年苦心经营、资源整合,“十大瓷厂”形成了鲜明的产品特色,如建国瓷厂的颜色釉、人民瓷厂的青花、光明瓷厂的玲珑等,均在在海内外都占据了重要市场。

    即便如此,也无法改变千年瓷都这一支柱产业衰退的命运。
 
    拐点 

    “拐点”随之而来。

    进入市场经济,所有国企都面临着体制、机制等困扰,景德镇的国有陶瓷企业同样无法避免。上世纪90年代开始,景德镇以“十大瓷厂”为首的陶瓷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明显滑坡。1995年,景德镇市政府对景德镇人赖以骄傲的“十大瓷厂”进行改制,通过“化整为零”的方案,划小核算单位、自负盈亏:“原有职工1/3退休,1/3下岗,1/3在原企业维持工作”。

    “十大瓷厂”一夜之间倒闭。

    “‘十大瓷厂’的倒闭对景德镇陶瓷业打击非常大。”陶瓷专家王志刚认为,当时景德镇政府几乎没有对当地民营陶瓷企业进行扶持,随之优秀的技术工人被开始崛起的佛山、山东等地陶瓷企业挖走,剩下的都是小规模生产、小作坊经营的模式。王志刚介绍,当时没有政府政策的指引与管理,小规模、低档次、粗放式是当时以及目前景德镇陶瓷产业的现状,而维护社会稳定成了当时政府随后几年的核心任务,瓷业生产开始处于惨淡经营的状态。在业界看来,1995年成为景德镇陶瓷产业衰落的第一个“拐点”,进入了低谷。
“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雕塑瓷厂厂长许绍文坦言,企业当时无法形成自己的营销体系,“外销没有订单、内销没有任务”,下一步如何走?雕塑瓷厂与其他陶瓷企业一起陷入了迷茫。

    企业没有了经济效益,无法向银行贷款,没有了融资渠道,随后的十多年中,雕塑瓷厂经历了责任承包、租赁承包等经营不同模式,尝试着努力摆脱困境,最后在上世纪90年代末形成了租赁承包的模式。但职工观念上却接受不了,经营理念等都无法及时跟上当时的市场步伐。“在2003年企业最困难的时候,餐厅连一个吃饭的人都没有。”许绍文回忆。

    而此时,站在市场前沿的广东、福建等地的民营陶瓷企业纷纷崛起、扩大规模。据当时的一组数据显示,1995年,潮州陶瓷产业的规模与景德镇不分上下,而2003年潮州陶瓷销售额达到117亿元人民币,出口6.43亿美元,陶瓷产业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47%,而景德镇陶瓷年产值只有20亿元人民币,在全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只占到15%。与此同时,随着“十大瓷厂”停产,景德镇陶瓷企业数量急剧减少。景德镇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在1995年到2007年间,景德镇陶瓷企业从316家减少到157家,这157家中还包括许多 “空壳”企业。

    而许多身怀高超技艺的下岗工人为了生存便自立门户、各自为战。90年代中期开始,景德镇大量小作坊式的个体陶瓷生产、销售机构以及地摊式销售方式遍地开花,形成了“遍地是鸡头,没有凤凰”的格局。

    这一切,都使景德镇的“千年瓷都”这张城市名片变有其名无其实,其品牌价值缩水也成为必然。 
 
    尴尬

    1月27日,景德镇下起了中雨。记者乘坐公交车,从景德镇市中心向东40余公里,再乘坐机动三轮车,经过弯曲、幽深的山路,20多分钟后来到一个幽静的江南山村——高岭村。谈起景德镇的辉煌与历史,高岭村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地方。

    据相关资料显示,高岭村由于盛产优质的高岭土而闻名于世,元代起,瓷工将高岭土作为制瓷原料添加在坯料中,从而依靠优质瓷器成就了景德镇的“世界瓷都”声誉。十八世纪,“高岭”被转译成英文“kaolin”,成为国际世界瓷业黏土的通用名称,伴随着景德镇享誉世界的瓷器,高岭村名扬天下。“我们不清楚村子的那些历史,这里早已经不让挖土了。”采访中,许多村民如此表示,景德镇现在已经无土可挖了,2007年,高岭村矿山遗址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矿山遗址旅游产业成为其所在的浮梁县和景德镇市一个新经济增长点。随后,2009年3月,景德镇被国务院明确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市内无土可挖,成为“千年瓷都”的一个尴尬。

    2004年,恰好是景德镇置城一千年——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皇帝下令此地烧制皇家御瓷,同时将镇名由“昌南”改为“景德”,景德镇由此得名。整个城市用盛大庆典纪念千年瓷都华诞。就在同一年,景德镇将已经举办了12年历史的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节正式改为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挽救日益跌落的声誉。即便如此,景德镇也不得不承认,“千年瓷都”已经面临了更多的外患,显得有些悲壮:广东潮州、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河南禹州、四川夹江等陶瓷产区的纷纷崛起或壮大。  据当地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佛山陶瓷2008年的产值是614亿元,而2009年景德镇的产值是100多亿元,而艺术陶瓷的出口份额中60%也被潮州占据。

    景德镇市政府并没有因此放弃。当年,市政府将城市北郊的罗家垦殖厂开辟为陶瓷工业园区,并承诺给予外地大型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以重振景德镇日渐衰退的陶瓷产业。2005年,法蓝瓷成为第一批来景德镇设厂的台资企业。景德镇政府有关人士透露,从2007年开始,广东等地一些高耗能的建筑陶瓷开始进行产业转移,江西凭借区位优势是成为东移接力优势区域之一。“他们在为景德镇带来客观的GDP的同时,也将无情的消耗景德镇的有限的资源,而且这个趋势将愈演愈烈。”景德镇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认为,这一政策对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是一个讽刺。

    而更为尴尬的则是,“千年瓷都”这一招牌如今已经在当地市民中淡化甚至不被认可。“垃圾。”采访中,当地一市民曾这样表达他对景德镇目前陶瓷产业的观点。该市民认为,现在当地政府对陶瓷产业政府至今仍然是在吃祖宗饭,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如果外面有大的订单,景德镇很难选出一家陶瓷企业独立完成任务,“自我吹嘘的很厉害”。更重要的是,在历史的进程中,政府把许多古窑都拆掉,失去了“千年瓷都”的韵味与内涵,整个城市显得不伦不类。

    面对种种尴尬与困惑,到底拿什么来拯救“千年瓷都”景德镇? 
 
    拯救

    记者了解到,景德镇凭借“资源枯竭”这个称号,可以得到国家连续4年约5亿元人民币的资助,在此情况下城市转型已迫在眉睫。同时,景德镇还可以因此享受国务院出台的 《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J38号)中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对于这座拥有1700多年制瓷历史的城市,仅仅依靠这些行政手段四五年的支持来完成城市转型远远不够。”国家发改委一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景德镇的转型不可能是简单的工业方向的调整,景德镇以枯竭的资源所承载的陶瓷文化恰恰是景德镇最需要发扬的。我们需要继续‘以瓷兴市’,依托历史赋予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已经形成的庞大的人力资源队伍,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当固定的原料成本在产品总成本比例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小时,这个‘资源枯竭’对景德镇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了。”

    而在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刘远长看来,景德镇应该以复烧活动作为一个开端,改变陶瓷界那种重艺术、轻工业的传统,使复烧活动具有全国、全世界的影响力,要通过传统瓷窑的恢复、复烧展示瓷都灿烂的陶瓷文化。刘远长同时建议,要把复烧活动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烧出具有一流水准的精品,通过发展实现瓷都文化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陶瓷专家王志刚对此分析,景德镇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拥有众多身怀绝技的工匠以及完整配套的陶瓷产业体系,高科技、文化旅游、艺术陶瓷等都是景德镇的长处,而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在国内其他陶瓷产区更是无法复制,加上景德镇陶瓷学院等科研力量以及景德镇自身的招牌,其陶瓷产业应该走“精品路线”、“文化旅游路线”,向高端、奢侈品发展。王志刚认为,景德镇陶瓷振兴要走工业化、产业化之路,同时培养或寻找将气付诸实施的企业家,“景德镇从来都不缺优秀的工艺师,缺的只是能把工艺师们的工艺产业化、规模化的企业家” 。

    王志刚认为,“千年窑火不曾熄灭”,但景德镇自我拯救、复兴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解开面前的一道道难题。王志刚告诉记者,景德镇作为内陆城市,思想不开放,企业经营者没有开拓意识,仍然是 “小富即安”,没有走出去的传统。同时,景德镇历史上是给历朝皇帝做瓷器的,产品美轮美奂、精益求精,但不计成本、不考虑市场,最为严重的是形成了官窑文化,崇尚官本位。“景德镇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浮躁、自大的心态,这是很让人担心的。”王志刚说,福建德化等地作为后起之秀,许多产企业已经纷纷上市,每个企业的产值都在上亿元,而景德镇2009年陶瓷总产值刚刚超过100亿元。

    另一个让人担心的是景德镇的“大师文化”。王志刚介绍,在陶瓷业有国家、省级陶瓷大师,而在景德镇市以及下辖区县也要评“大师”,一个大师一幅作品价值可达上百万,致使许多人都在追求“头衔”,而不追求陶瓷艺术、工艺、质量等。

    采访临近结束,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件事:多年前,法兰瓷的创始人陈立恒曾经在德国偶遇一张古地图,上面只标注了三个中国城市:北京、长安、景德镇。对于正试图创新,走出一条振兴之路的 “千年瓷都”景德镇而言,这是久远的历史遗痕还是隐含未来的暗示?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