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板中了“六合彩”
某区税务局在其所管辖的几万家企业中决定抽出100家企业进行纳税情况检查,某港资来料加工企业刚好被抽中,用税务人员的话说,等于老板中了“六合彩”。由于具有突击性质,税务人员也不事先通知,而是冒雨根据公司的注册登记地址自己一路找上门去。税务人员的突然来访,公司没有任何准备,办公室所有工作人员的电脑、办公抽屉、文件柜等都全部打开,任其检查。事后公司人员一合计,共收去7月份的所有正在发放工资的工资表、各项与客户、供应商的往来登记帐、客户看厂的申报文件:包括公司基本情况说明、人员花名册、行政费用明细表、工资表、主要客户和供应商等。由于该公司是委托中介代理记账,所以财务账册和凭证都没有被拿去,税务人员责成公司财务人员自己送到税务局去。
香港老板那里见过这阵式,晚上忙打电话叫我过去商量对策。
二、资产负债表隐藏巨大财务“黑洞”
我让老板叫财务把会计报表和凭证等资料拿来先看看。我先看了一下利润表和有关收入、费用帐,发现公司所有收入都报过税,费用开支也没有什么要调整的,只是有几个管理人员的工资超过了限额没有代扣代缴,还有购销合同的印花税也没有申报缴纳,恐怕要补税几千元。老板一听我这话,马上说:这样我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但当我翻看“主营业务成本”一项时总感觉到不对劲,于是就再看资产负债表(见附表)。
资产负债表上年底存货余额17,331,668元,应付账款余额8,782,615元,其它应付款余额9,049,032元,当我再翻看帐本发现存货除了有不到20万元原材料-进口料件外,其余全部为“在产品”,应付账款余额也全部是应付香港母公司进口料件款,其它应付款余额全部为应付老板个人的款项。我问老板,你年底有多少服装在生产线上加工?老板说,去年底金融风暴我们都停工了,没有在产品。我又问,那公司现在欠香港母公司和你个人多少钱?他说没有哇。我知道问题可能有些严重了。
原来公司是为某国际知名品牌服装做来料加工业务,也有部分内销,税务上实行“免抵退”办法申报,由于进口料件和出口都是由香港公司老板一手包办,进出口的价格也是在海关由其填写,没有签订任何购销合同或者协议,长期以来是出口价格低进口料件价格高,成本转不了那么多,只好在“在产品”挂账;加之老板有时不通过公司帐上自己支付供应商货款,会计只好在月末开收据冲账,挂母公司和老板个人的往来。本来每个月底会计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已经给冲减了不少,但这次看到税务局的动静那么大,吓得加班加点利用记账软件的反结账功能将其改了回来,还原成了上面的报表模样。
看完帐后,我只得如实给老板交底说:鉴于你公司的情况,现在你只有积极主动配合税务检查,积极筹钱补交税款,争取宽大处理一条路了。
后来税务局对该公司的关联交易进行专案审查,并对公司的存货进行了盘点,结果是帐上有帐下无,账实严重不相符,将其视同销售处理,由于没有出口报关资料,全部视做内销补缴各项税款600多万元。
三、代理记账双方均存在重大风险,如何规避?
又一个活生生的财务“黑洞”!谁之过?是代理记账的中介还是公司自己?双方均存在重大风险,如何规避?
无独有偶,网友hjx94在中国会计视野网站我的《财务黑洞案例实录》的贴子后面也提供了一个相似的案例:一私人企业,从事收购农家猪生上某器官(原材料)的深加工,制成保健品出售,请了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作会计。
原材料含水份较重,需晾干后再进入生产加工环节,如收购100公斤、单价为100元的原材料,到生产领用时可能只有50公斤了。会计是这样结转成本的:按单价100元、重量为50公斤即5000元结转,而实际无原材料库存了,这样每到月末再按实际库存数与账面原材料结存数的差额作为盘亏处理,结果被税务局检查出来,认定为盘亏损失属非正常损失,应该转出,补交税款若干。
这是一个会计自摆“乌龙”的经典案例。
公司有人代理记账是不是财务就万事大吉了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至少你应当要清楚:
1、代理记账记的怎么样?
2、记的是不是我公司的帐?有没有出现“两张皮”?
3、账实不符怎么办?
4、有那些税收风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