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香薰
南北朝香炉
唐三彩香炉
宋耀州窑香炉
元代白釉香炉
明嘉靖青花香炉
清乾隆豆青双耳炉
中国的香炉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我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把最珍贵的牛羊猪等美味佳肴以及玉器等礼器,倾其所有,向天祈福,让神灵和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但这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与祭祀有关。祭祀活动是古代先民最重要的礼仪活动。远古时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的不少器物就是用于祭祀的礼器,如精美而薄如纸的蛋壳陶。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香炉的型制、釉色及作用随着当时经济、文化、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演绎变化。香炉是敬佛礼佛或是拜祭祖先的器具,同时也成为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日照香炉生紫烟”,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千古流传,作品描写庐山香炉峰上,初日映照,紫烟氤氲,瀑布高挂,飞流奔腾。想象新奇,气魄宏大,展示了盛唐气象和时人对香炉的偏爱之情。人们将香炉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抚琴弹簧时袅袅烟香与琴音相伴,绕梁不去,沁人心脾。香炉营造的幽雅氛围赋予人们更多的灵性,人们追随它穿越时光隧道,追逐并领略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
香炉源于汉代香熏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定论。我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时,曾到祖国各地考察,考察中特别注意对香炉资料的收集和实物的寻觅,只要有机会我总不忘向专家请教。经过多年研究,我认为西汉早期的熏炉很可能是香炉的前身。西汉后期,熏炉数量骤增,仅广州地区发现的200多座汉墓中就有一半墓葬出土有熏炉。熏炉流行同那时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关。古人用檀香木片放进炉里慢慢焚烧,香气四溢,清脑提神除臭,驱邪避恶,起到了净化居室环境的作用。中国佛教文化大量传入应在东汉明帝时期(公元65年左右),尔后佛教、道教并行不悖,盛行起来。又因祭祀需要,香炉随之登堂入室。那时期,不少陶瓷器香熏炉上有精美的莲花图案,而莲花同佛教文化关系密切。
笔者有一尊收藏了多年的东汉越窑褐釉香熏,它不带托盘,造型生动,质朴自然,令人爱不释手。这尊香熏高16厘米,直径9.5厘米,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半部高7厘米,下半部高9厘米,可以自由开启,上半部做工比较讲究,由三层含苞欲放的莲花瓣图案构成,每排莲花有十一瓣,抽象成三角形状,每个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茎,十分清晰。莲花瓣排列整齐,向顶部按比例缩小至盖顶。盖顶饰有一精美的小鸟,亭亭玉立,眺望远方。花瓣中镂有四个三角形小孔,小孔和莲花纹搭配巧妙。下半部为圆柱形空心支柱。远看犹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的香熏在汉以后各代熏炉中比较少见,当时流行的熏炉多有托盘。
香熏到三国时大多数呈敛口扁圆腹的罐形或盆形,也有口部装提梁,器具镂数层小圆孔,底部一般都有圆圈足或三矮足。西晋时香熏为球形,器腹镂数层三角形孔,顶部有鸟纽,下有托盘,炉下有三个熊足。东晋时为管状口,圆球形炉身,盆形承盘。从香熏的功能和造型看,它很可能就是我国香炉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