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这是继“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之后中央再次推出“下乡”政策。
根据今年1月15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向工信部提交的《扩大建材下乡政策及实施建议》,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建材下乡” 将激发农民建房在原有基础上增长10%—15%,则每年可以拉动国内消费5500亿元至6000亿元,全国至少将有1500万至2000万户农村家庭、约6000万至8000万农民受益。
《建议》提出,凡农民新建住房或翻建住房,购买陶瓷、水泥、钢材等主要建材,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或允许的产品,可根据实际购买建材的消费金额获得15%至20%的补贴,最高补偿额约1到2万元。
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供的资料,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每年用于建房和房屋维修、维护消费近50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为建材消费,是仅次于食品消费的第二大消费支出。
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5年开始,我国农民新建房屋面积呈逐年较快增长趋势,住房平均造价也从2005年的373元/平方米增长为2008年的534元/平方米,其中80%的成本用于购买建材。这意味着农村建材需求十分旺盛。
建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一直是农村的头等大事,安居乐业是农民最朴素的理想。而由于建筑材料的制约性,农村房屋的重建、翻新、装修频率大约10年一个周期。此番“建材下乡”的重大举措,无疑将释放更多的心理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千亿盛宴的市场蛋糕,百年难遇的巨大商机。让家居界的主力行业——陶瓷、卫浴企业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但这真的就是一块流淌着蜜和奶的迦南之地吗?
家电下乡实施至今,从补贴制度到质量等诸多问题仍为人所诟病。而这些问题,将在建材上面被再度放 大。家电与汽车是最终的成型产品,品牌和定价明确,质量基本可信,补贴起码能落到实处。
但陶瓷产品种类繁多,光品牌据称就高达2.5万个,定价不一,质量分级复杂。而且由于需要施工方配合的半成品特性,普通消费者无法真正鉴别优劣,导致以次充好的现象比比皆是。
另外一方面,农民对于价格很敏感,耐用、价廉是选购的主要指标,因此建材产品向来以中低端品牌为主。佛山陶瓷发展得早,加上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缘故,现在基本上都在走中高档的品牌路线。这两者的天然分歧如何进行弥补?
日前,很多佛山陶企纷纷表示,正围绕着“建材下乡”在调整产品结构,打算采用多品牌战略,用生产一些质优价廉的适销对路产品来赢得市场。在为这些企业因势而动,把握先机的前瞻战略拍手称好时,笔者不由得又有些隐忧。
如此左右手互博的企业经营方式,让人联想起著名的手表定律:当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建材下乡”将消化大量产能的同时,会不会就此打乱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哪怕生产的是同一类产品,我们亦很难想象阿玛尼去兼容优衣库的路线。因为那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问题,而完全是两类经营思路、两套品质监控体系、两种品牌策略……甚至是两类不同思维的生存方式。用纯手工的方式去生产快速销售的休闲服,您能想象吗?
而且,陶瓷缺少象家电和汽车那样直接、专业的成熟销售配送渠道,更不用说在基层地区的销售网络铺设了。因此,无论是走中央政府统一界定产品目录的途径,还是走地方政府具体制定的各地细则的方式,其实都难以实质性越过地方保护屏障。
正如邯郸学步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走路的第一要素为移动性,举止优雅才是第二需要考虑的东西。当错误地将第二需要前置的时候,就出现了两种系统不兼容的状况,从而崩溃到无法行走。
类似于周伯通那样左右手互搏的人物,固然是不世出的天才,但毕竟一般人难以效尤。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捕食中的狮子,只会选择一个目标坚持下去,而置其他貌似唾手可得的机会于不顾。
据一个浸淫于陶瓷装备多年的老行尊所述,目前来自于温州和福建的陶瓷投资者已经积极布点全国,而手笔之大令人咋舌,势头比佛山的陶瓷巨头们更为猛烈。
窃以为,佛山陶瓷也好,其他地区的高端陶瓷品牌也罢,意欲在这场“建材下乡” 的盛宴中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就应当针对农村市场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定位,筹划全国三线市场的布局,加大渠道下沉力度。要从生产上积极布点全国,缩小运输半径,扩大产地影响力;同时把网络铺向广阔的乡镇市场,建立更为密集、更为灵活的终端销售渠道;切莫以单纯的多品牌战略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