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陶瓷界,“中国白”向来享有很高的盛誉——福建德化产的白瓷,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风格独特,被誉为“东方艺术”,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德化白瓷在颤悠悠的运输过程中,损坏率十分大。
曾经由于公路条件差,白瓷在运输过程中损坏率高达三分之一,十分令人心痛。
现在好了,随着福建省泉三高速公路及德化连接线的开通营运,省道203线德化水口至南埕二级公路改造工程也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德化县积极利用高速公路效应,掀起新一波公路建设热潮。德化的白瓷,再也不用经受公路不平的颠簸了。
按照德化县的计划,从2009年起的三年内,全县投资11亿元,完成境内两条省道和所有通乡镇县道的提级改造,同时建设县城三环路,上延下联,对接泉三高速公路,辐射农村腹地,进一步改善德化交通环境,让古瓷都经济再提速,使这颗璀灿的“瓷国明珠”更加辉煌耀眼。
一条连接线弥补十年的遗憾
1988年,福建省德化县被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开放县,作为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的德化迎来了振兴经济的春天。
德化陶瓷产业急速发展,陶瓷出口年年增长。德化成为全国重点陶瓷出口产区,每年陶瓷产品都源源不断通过泉州、厦门出港,走向世界。
然而,在德化“三不靠”(不靠机场、不靠港口、不靠高速)的年代,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省道三郊线又与德化失之交臂,成了德化人心中的痛。一个蓬壶岭,山路崎岖,坡陡弯急,生命如同陶瓷般易碎,从德化到泉州这一路走来,陶瓷破损率高达30%,当时瓷都人无不苦于交通的重重阻隔。因此,高速公路成了德化全县人民最急切的期盼。
当泉三高速公路在最初规划时,蓝图上并没有德化连接线。德化县领导和交通部门的同志再也坐不住了,他们费尽心血多方争取,2003年11月,德化连接线终于纳入了泉三高速公路整体规划,30万瓷都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2009年3月15日,泉三高速公路及德化连接线通车营运,引爆了德化时空的嬗变。从德化到泉州,原来的两个多小时车程缩短为一个小时。冲破重山的障碍,德化进入了泉州“一小时经济圈”,成了名符其实的沿海开放县,弥补了德化人十多年的遗憾。
燃起古老瓷都的希望
从福州长乐到龙岩永定的省道203线、从三明尤溪到厦门的省道206线,分别从东、西两边贯穿德化全境。德化东部有石牛山国家级地质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岱仙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充沛,西部有戴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东西两边形成两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带。而两条省道刚好连结这两条产业带,交汇点又同是在“全国文明县城”——德化县城,德化90%的陶瓷产家集中于此,两条省道对德化交通的重要作用不亚于泉三高速公路。
随着泉三高速公路及德化连接线的通车,德化县领导迅速作出决策,在前几年投资6亿多元提级改造34.785公里省道、148公里县道和436公里农村公路水泥路铺设的基础上,2009年又投资2.8亿元开工建设省道203线水口至南埕路段13公里路基工程,完成省道203线、206线12.3公里和县乡公路69公里的水泥路面铺设,建设50公里农村公路。从20 09年起,德化计划用3年时间再投资11亿元,加快省道主干线和通乡镇县道提级改造及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打通省道206线断头路,并用3年时间将境内140.309公里省道全部提级改造为二级路,向上对接泉三高速公路,向下辐射到农村腹地,向外延伸到闽东北、闽西北,形成以高速公路、省道为主骨架,农村公路为“毛细血管”的一通百通交通网络。公路网络形成之后,将更加凸显德化作为海西后花园的优势,融入海西大旅游圈,打响“山水生态、陶瓷古都”旅游品牌。德化将更好地融入大泉州产业格局,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德化全县产业升级、经济总量迅速增加指日可待,古老瓷都将充满新的商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