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权小利大:引发“内耗冲突”
给了足够的利益诱惑,却不授予相应的权力,上下级就天天处于“资源争夺战”之中了。
权小利大会引起“内耗冲突”,优秀的员工会得到致命伤害。
形象的例子可以想像一只可怜的狗,两米外放着一大块肉,这就是利。
但链子只有一米长,这就是权。
权小而利大,狗一定会拼命地挣扎。
最终的结果,不是狗挣脱了管理控制,就是链子拉断了狗脖子,要了被管理者的命。
企业中惯以利益诱惑员工,奖励提成都能制订得十分诱人,却常常忘了给相应的权。
有些民营企业长不大的根源就在于此,授权时总是不放心,链子紧得很,放多大的一块肉也就都没有了价值。
3、权大利大:胜似“亲历亲为”
权大利大,管理者就可以放下“凡事都要亲历亲为”的思想包袱。
这时候每一名员工都成了老板,你不必管他,他也和你一样负责。
典型的例子可以想像一个照顾孩子的保姆。
主人家足够坦诚,孩子有错你可以像父母一样管教,打骂也不心疼,这就是权。
还有利,孩子有出息了,长大也养你的老、回报你。
权与利都大了,保姆对孩子会像亲生骨肉一样疼爱。
在企业中,职业经理人正是处于保姆的角色。
老板把企业视为自己的孩子,但可惜不能事事都在。交给别人去管时,总是惴惴不安。
所以恨不得立出所有的规矩,但总有挂一漏万的遗憾。
有时还要担心保姆偷喝孩子的奶水。
在权大利大的情况下,委托与信任机制才可以真正建立起来。
不管对中高层还是基层,按这种方式对待都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4、权小利小:催生“消极怠工”
权小利小是执行力不佳主要原因,这里面包含两层涵义。
权小导致“这件事我不可能做好”,利小导致“这件事做好了对我也没用”。
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消极怠工就成了多数人的最优选择。
即谁都不愿意做无结果的努力、进行无收益的投入。
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这是一种通病。
人们深恶痛决的“大锅饭”现象,背后是分配机制不合理,但这只是利小的一种表现。
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实授权不足导致权小,同样是企业员工不思进取的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消极状态是授权与激励都没有达标的综合产物。
在Q企业上面的实例之中,如果在激励方式上做一些改变---对小李平时主动解决问题及时给予表彰,同时在授权方式做一点调整---小额交通费用支出不必事先批准,后面那样离谱的事就不会发生。
要改变员工隔岸观火,管理者对于授权机制与激励机制建设就不可以袖手旁观。
关于“权、利”的新木桶理论
在许多情况下,授权与激励要同时改变、同步提高,才能对企业管理发挥有益作用,这可以称之为关于“权、利”的新木桶理论。
传统的木桶理论指出: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但现实中,企业最短的“板”往往不只一块。
当权、利同为短板时,它们之间是有连带作用的,只把一块短板加长,会导致另一块短板产生新的负作用,从而使企业管理更加恶化。
实例一:只加强激励却未同时加强授权,会使糟糕的情况变得更糟。
业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推不动的消极状态曾让Q企业管理者十分头疼。
不少人把上班当成上网吧---聊天、打游戏、看电影,把出差当成旅游----利用职务之便游山玩水,消极怠工现象严重。
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公司推出了全新的激励政策,奖金与各区域销量严格挂钩,最高年度奖励可达20万元以上。
对于以往年收入平均为5万元左右的业务代表来说,这无疑极具吸引力。
没想到一年下来,公司总体销售未出现明显提升,还增添了更头疼的事。
新问题一:骨干员工纷纷辞职
由于只改变激励政策未同时加强授权,一些能力较强的业务人员对公司充满怨气。
区域内广告审批权、代理商的设立与撤换权、促销物品发放权、个人出差地点支配权等运作市场的必要权力都没有下放,还集中在总监及中层经理手中。
这样在平时工作中,业务人员与管理干部冲突严重,明明有好的方法却实施不了,让骨干人员对未来丧失了信心。
最终业绩增长不上去,眼看着重奖却拿不到,业务人员只能忿然离职。
新问题二:短期行为频繁出现
为拿到高额奖励,在得到授权不足的前提下,有不少人打起了“违规操作”的主意。
比如,在招商过程中随意许诺,只要新代理商加大今年的提货额,明年就给予什么样的好处或优惠,而实际上根本无法兑现。
再如,为增加本地区销量,默许或暗示代理商窜货。
业务人员明知这样做对公司长远利益并无好处,但在重赏的利益驱使下,过去不敢做或不值得做的“左道旁门”,一下子都翻了出来。
回顾一下权与利的四种组合关系,上述现象就不难理解:
只加强激励时,业务人员从过去的“权小利小”状态中,一下进入“权小利大”的另一种不健康状态。
由于权、利配比仍处于失衡之中,企业的产出效率不一定增加,但新的害处反而出现了。
“消极怠工”的慢性病没解决,又增加“自毁长城”、“涸泽而渔”的急性病。
实例二:只加强授权却未同时加强激励,同样也会陷入越改革问题越多的怪圈。
为改变营销中层干部工作不够主动的状况,Q企业曾一度把集中于总监个人的关键权力下放至市场、企划、工程等各部门经理,但遗憾的是却未同时加强激励。
这样经理层手中广告费审批、工程价格制订、促销品发放等权力一下子增大了,每年过手金额数千万,但销售业绩好坏与他们个人挂钩不明显,还是按照管理职位拿平均奖。
一段时间后,经理层“权力寻租”情况开始批量出现,利用广告费拿回扣、利用工程洽谈干私活、利用促销品换取代理商好处的事情多了起来。
过去部门经理工作虽然不够积极,但最少还能廉洁奉公,现在连这一点也很难做到了。
这就是从“权小利小”状态进入了“权大利小”状态产生的新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激励机制”还是“授权机制”,如果缺少彼此之间的呼应,单独加强哪一方面,都有可能产生负效果,欲速而不达。
权利必须匹配。业务人员权小利大,经理层权大利小,这种不平衡会使两个层级都失去努力的动机。
今日切记:
1、“德性问题”还是“惯性问题”?
企业执行力不佳时,管理者往往会问一句,这是员工能力的问题还是态度问题?有时两者都不是。在员工身上找原因,方向就错了。看一看授权机制与激励机制是否到位,答案会更清晰。
这不是“德性问题”而是“惯性问题”。与其埋怨员工与企业不是一条心,不如看一下是什么造成了员工落后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
2、孙子兵法:上下同欲者胜
隔岸观火的事件在许多企业都反复出现,只不过程度不同、形式各异、轻重有别罢了。关键工作都有人敢开玩笑,说明积累的矛盾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孙子兵法中讲上下同欲者胜,真要做这一点,授权、激励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