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关注陶瓷行业的朋友们发现,2008年纳税仅20万余的阳琼陶瓷有限公司,竟以纳税80万而上榜2009年纳税大户。这个年轻的企业有何致胜的法宝,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不退反进,竟创造出翻两番的神奇速度?近日,记者深入采访了阳琼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庆阳。
试水促销 “逼”出来的华丽转身
阳琼陶瓷有限公司并不很大,8000多平方米厂房,装修质朴简陋;但工厂内部,工人按部就班,生产有条不紊。
今年34岁的苏庆阳,用他的话说,纯粹是白手起家。公司成立于2005年6月6日,原本是外向型企业。当时,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率下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陶瓷产业已经成为“微利润”产业。而苏庆阳又起步晚、底子薄、产量少、实力差,广交会上,他眼看着人家根基牢固的大公司花几十万元买好几个摊位,而自己却连一个摊位也买不上,根本抢不到多少订单。由于根基弱、订单少,公司一度举步唯艰,“连给工人发工资都很艰难!”
机遇缘于有心。2006年冬天,一筹莫展的苏庆阳,一个人到大商场上购物散心。摆在货架上的精美玻璃杯吸引了他的眼光,仔细一看,原来是雀巢咖啡的促销赠送品。联想起雪津啤酒以及一些家用电器等的促销手段,他灵机一动:何不跟一些大公司合作,烧制促销陶瓷赠品?
说做就做。当他跟汇源果汁公司联系时,对方也正策划着年底的促销活动,双方一拍即合,当即签下40多万件猪年水果形迷你猪储蓄罐的订单,产值60万,试水营销让苏庆阳顺利挖到了第一桶金。
当许多陶瓷企业犹豫着要不要转型国内市场,并在其间左右徘徊之时,苏庆阳就已经完成了华丽转身。“转身需要机遇,但更需要勇气——把握机遇的勇气。”
风生水起 在促销市场中左右逢源
转型国内市场的第一笔生意,让苏庆阳信心倍增。此后,他在各个不同行业间游走,努力寻找各种商机,宝洁、飞利蒲、五粮液……从此跟他合作的公司从一家到十几家,许多大企业都乐意与他合作,有的陶瓷促销品订单一下就是几十上百万元。
促销是一种较为新型的现代营销手段,它可以使产品在节庆期间或企业庆日期间锦上添花,以促进产品的销售。而苏庆阳采取了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双赢模式”,即两个以上市场主体通过联合促销方式,来达到互为利益的促销手段。“越是大公司,越乐意跟我们合作。何乐不为?两三货柜的瓷器,花的钱还不如一两分钟广告,就宣传到了个人!”
然而苏庆阳并不浅尝辄止。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名客户在贸易过程中问询,“你做几块钱的陶瓷促销品做得很好,那有没有做贵一些的促销品?”“贵一些,要多贵?”“50到3000元。促销品,我们连金块都做过。”“试试看吧,应该没问题!”
于是,这一次询问,成了命运垂青苏庆阳的又一个机遇,他一样毫不懈怠地拾取了它。从此苏庆阳左右逢源,他的促销品从低端到高端,从两三元多到几百几千元,从商业链上的末端顾客到企业高层管理员及各个省级片区代理商。
2008年,当不少企业在金融风暴的肆虐下举步维艰之时,苏庆阳却把小小的促销市场做得风生水起,“我不愁没有订单,愁的是不能及时交货,我有好多订单不敢接!”
品牌效应 文化擦亮金“名片”
苏庆阳的品牌之路,缘于另一次机遇。2007年苏庆阳转手了一个网店“好瓷人家”,2008年6月19日,安溪与德化两个“好瓷人家”同时开张。跟安溪人做生意的过程中,苏庆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思考:为什么安溪茶叶产值达到100多亿,而德化陶瓷才到50多亿?
在不断的观察与思考中,苏庆阳感受到了品牌的力量。“我买了一斤价值3000元的好茶送给人家,人家也许会把它煮茶叶蛋煮掉;我买价仅1000元一斤“凤山”牌观音,人家会视若珍宝,说,‘这才是正宗铁观音。’”
其时县里品牌建设工作风帆正健,苏庆阳便不失时机,在提升质量的同时大力投入品牌打造与宣传,仅书籍投入就一年20多万。
苏庆阳明白,品牌只是名片,企业只有不断增加文化内涵,才能把名片擦得锃亮。苏庆阳发现,瓷器和茶叶都是送礼佳品,然而无论送瓷还是送茶,都未免显得过于单调。于是2009年下半年开始,他又突发奇想,在瓷文化中添加茶文化元素,开发一系列有瓷有茶、瓷茶结合的送礼佳品,罗汉系列、弥勒系列、观音系列……这些“茶礼瓷缘”的系列产品一投放市场,就深受顾客喜爱,直加班到大年三十,还供不应求。
订单不愁,苏庆阳却丝毫也不敢放松。面对后危机时代,苏庆阳却心中仍存“危机感”。“其他企业订单多了,工人就少了,所以我必须烧制一些低劳动力、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
于是,苏庆阳马不停蹄地跟苏清河、杨剑民等国家及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商谈,准备开发“双大师”系列产品,即一流瓷艺大师的瓷雕搭配一流茶叶,向市场奉献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茶礼瓷缘”送礼佳品。
“税收上百万应该没问题吧,一、二月税收已经十来万了。”今年34岁的苏庆阳,谈及今年形势,遮掩不住脸上的信心满满。
记者感言 找准撬动市场的杠杆
有这么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让列车时速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一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
近年来,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率下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在金融危机的袭击下,我县政企无不二心,都在为转型升级这一“更换铁轨”而努力。
然而,在国际、国内以及同行竞争十分激列的背景下,如何寻找立足之点,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要勇于创新,要植入文化,要提高附加值……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大家脑中都已经这样的概念,几乎每一个陶瓷企业家都能脱口说出“我们卖的不是陶瓷,是文化”这样的话。
文化与创新并非口头说说即可。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在跟风依然普遍的市场中,苏庆阳不走寻常路,在提升质量之外,另辟促销瓷这一“蹊径”,他无疑找到了那根撬动市场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