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曲折资本路
众所周知,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成为地产开发商之初,潘石屹就深刻了解这一点。所以,1997年开始,他就在极力寻求资本的支持。其间,颇多周折,一不小心成了按揭贷款的始作俑者,图谋五载终于登陆香港股市,首次融资过百亿元。
"我们和资本市场的接触最早是在1997年,接触对象是凯德置地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在香港港丽酒店的咖啡厅,潘石屹追忆起十年来与资本结合的曲折之路。当时,谈判约定两家外资联合投资潘的公司,占30%的股份。不幸的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合作告吹。"这事对我打击很大,它让我认识到境外资本市场不可靠,人家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所以,之后就把希望寄托在国内了。"
当时的潘石屹正在开发现代城项目,房子不好卖,资金缺口大。立足本地,潘赌个人按揭贷款买房政策一旦实施,楼市一定会火起来。他没有料到,现代城居然成了北京首个个人按揭贷款的试点项目,借政策利好,房子很快就卖掉了。
2002年,潘石屹开始琢磨上市。而且,目标瞄准中国香港和美国两地股市。"我们公司有一个只占5%股份的小股东,是个英国人,那年我们一起爬长城,路上他问我怎么不上市,我想想,对呀!应该上市。通常在中国做开发只有三个渠道获得资金:一是消费信贷,消费者出首付给开发商盖房子,他们的钱来自按揭贷款;第二个就是开发商直接从银行贷款;第三条路就是上市融资。"于
是,请了高盛做顾问,负责人叫蔡金勇。老潘至今清晰地记得,高盛首份报告的首页的第一句话是"SOHO中国不是一个普通的房地产公司。""人家把我们和 LV、CUCCI这些奢侈品做比较,而不是和房地产企业做比较,因为我们做的是高利润产品。"
2002年10月12日,在为长城脚下的公社举办的开业典礼上,潘石屹首次向媒体披露,SOH0中国已顺利通过香港联合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聆讯,上市在即。但胜利在望的喜悦很快烟消云散,安然事件让上市审核变得非常严格。2003年,国内又发生了非典,所有的房产交易都停了,施工也停了。潘石屹很无奈,"那会儿,自己也没信心了,上市的事就彻底歇了。"
到了2006年,国内连续几年日益趋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逼迫SOHO中国不得不再考虑上市融资。潘石屹回忆,"起初公司的资金来源中,消费信贷占50%以上,自有资金20%到30%,银行贷款很少。但后来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越来越多:针对个人按揭,从不断提高首付到加息,针对开发企业,银行贷款不能去买土地,同时提高开发商自有资金的比例。
于是房地产的金融策略就变成自古华山一条路了,只有上市。不上市,企业经营就非常困难。上市之后,只要业绩好,还可以增发,筹集更多资金。" 2007年1月8日,SOHO中国成功上市,首次募集资金过百亿。谈及上市过程中的得失,老潘说:"偶然多,必然少。大环境因素的利好起了主导作用,再一个有利的因素就是我们独特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式。"
潘石屹:
1963年11月14日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在"黄土高坡"上度过了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后分到国家石油部工作。1987年辞职下海到深圳、海南,后到北京,专业从事房地产开发。1995年,潘石屹与妻子张欣联手创办SOHO中国有限公司。潘石屹能够把商业、生活娱乐化,坦诚面对社会公众,其影响力超出地产行业,成为炙手可热的商业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