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古瓷”是模仿古代名瓷品种而烧造出来的瓷器。“北京的仿古瓷”起于清末民国时期,而现在,它有一个新名字,叫做“京彩瓷”。
不同于其他的高仿瓷器,这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种特别的韵味,其仿古意而不拘于形,承古法而不囿于器,釉色饱满亮丽,画工精致大方,呈现出浅浮雕的实体感,拥有皇城气概。而这与它的“京城出身”和“技法流传”密不可分。
虽然仿古瓷器的主要产品不外瓶、罐、盒、碗、盘、花盆、鱼缸、箭筒、凉墩、瓷珠、文房四宝等,但其色、釉却根据画面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其每种画面所使用的色釉种类多则15种以上,装饰手法多以粉彩、古彩为主,也有斗彩、青花和三彩。
一般来说,目前的仿古瓷制作,完全来自手工彩绘。而其画面内容,主要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但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王立表示,目前京彩瓷的发展特别注重继承古法,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器形的不同而在技法、画面创作上有所选择。试图用最适合器形、釉色表现“自己的特色”。仿清乾隆“粉彩鹿尊”,画工极尽精细,模仿逼真。画面上的苍松翠柏、山石流泉,无不勾画,其线条清晰,层次分明。鹿的种种动态,或奔、或跳、或鸣、或食,栩栩如生。
从历史上讲,北京“仿古瓷”的问世始于20世纪初。1900年前后,在官窑精品瓷器逐步流入古玩市场、尤其是琉璃厂地区的同时,古玩商发现了清廷内务府北城瓷窑厂里存放着剩下的官窑瓷器未上釉、彩的胎子,于是,陶瓷高手詹远广等开始在官窑瓷器素胎上挂上各种彩色,再架窑烧出各种仿官窑精瓷。由于其胎质、釉色、画面精细,堪媲美官窑,北京仿古瓷雏形就此出现。此后,随着宫廷、皇族及大批官僚家道败落,部分精美瓷器流入民间,再加上以前门德泰瓷庄为首的各大瓷器行大量定烧、批发各代仿瓷;而郭葆昌在北京白塔寺设炉请艺匠制作仿品等等,北京仿古瓷工艺逐渐丰富,制作群体进一步扩大,认知度也不断提高,从而逐渐形成北京仿古瓷行业。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生产仿古瓷为主业的北京市工艺品厂正式投产,从此,北京仿古瓷在原来小规模制作的基础上,有了较大规模生产仿古瓷的专业厂家。
1979年冬,北京市工艺品厂在中山公园举办“北京仿古瓷绘画展览”。陶瓷名家冯先铭、梅健鹰、王莉英,书画家陈叔亮、祝大年、陈大章、白雪石、黄胄等到会祝贺。时隔多年,“京彩瓷”再度唤起人们的记忆,4月28日,百余件“京彩瓷”陶瓷艺术精品将亮相北京爱家收藏品市场美术馆,张清智、戴贤远、马云峰、张学强、马平等名家书画精品也将同期展览,为众多艺术品爱好者提供鉴赏和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