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教师迟老师有一块收藏了20多年的外表像“尖锄”的石头,跟书中介绍的古代石器极为相似。这石头是在永春一都仙友村上铺山发现的,据当地村民说,他们还在山上见过废弃的陶瓷片和瓦片,古代在山上有人居住过的可能性很大。
迟老师曾在一都镇教书30多年。20多年前,他所在的学校仙友小学在仙友村上铺山建立勤工俭学基地,开垦茶园。一次,迟老师在茶园捡到一块疑似石器的石头,石头呈长方形,重约1公斤,长约20厘米,宽约5厘米,中间厚度约2厘米,有用过磨损的痕迹。两头有刃,一头双面刃,一头单面刃,很像现在铁制的“尖锄”。迟老师介绍说,很可惜,发现时长方形石头中间断裂了,裂痕是新的,可能是开茶园的农民出于好奇敲打开来看,当时他很好奇,就捡回来收藏。
迟老师一直有个心愿,想请专业人士对这块石头的历史进行鉴定,以对他工作过的“第二故乡”一都镇研究历史有所帮助。
据向当地村民了解,这块石头的发现地上铺山还见过废弃的陶瓷片和瓦片,古代在山上有人居住过的可能性很大。另据《永春县志》记载:1977年和1982年,永春县进行两次文物普查,在一都仙阳村发现商周时期文化遗址,采集到石器、泥陶和釉陶片,被称为“大尾湖遗址”;在黄沙村草洋水尾处,发现唐代的古瓷窑遗址,其废弃物散置范围达80平方米,发现制品以碗为主,还有杯、瓶、碟、罐等,胎骨粗厚,成灰黄色,腹底及足部均露胎,釉面有冰裂纹。可见,一都的历史悠久,旧时人们生活中使用石器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