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收藏好古。宋、元瓷得一完器则身价百倍,明清瓷就稍逊风骚了,而“民国无好瓷”几成圈内口头语。但 北京一位藏家却不碰古瓷,专收现代瓷器,而且把其做成了巨大的产业。这人叫陈进林,福建人, 北京闽龙陶瓷艺术馆馆长。拒绝古陶瓷
陈进林的创业故事颇负传奇。他早年从福建老家出来,起初做竹器、木材生意,最后转行到 陶瓷业。几年前,在 陶瓷业打拼将近20年的陈进林相中了 北京十里河中部的一片杂草丛生、 蚊虫肆虐的三角地。短短几年时间把这块荒地建成了他的 陶瓷总部基地,而且成立了一个汇聚现代 陶瓷艺术的大型艺术藏馆。 “艺术馆展示、展销的是现代 陶瓷艺术,而不是古 陶瓷。”陈进林觉得自己做的现代 陶瓷更有意义, “老讲传统的东西,大家都去仿原来的东西,但是因为你本来就是仿别人的,你还能超过别人吗?而且古 陶瓷的水很深,鉴别起来难度大,风险也大,一个瓶子动辄几千万元。对于 中国 陶瓷来说,如果把现代的东西跟传统的东西结合起来,它可能就会走得更快,产品出得更好,也是更能贴近老百姓的东西。我觉得现代 陶瓷艺术更具有收藏和 投资的价值。”
收藏现代 陶瓷,陈进林说最重要的是要看这件 陶瓷作品的作者是谁,“要了解作者的年龄段和他的职称,这个很重要,比如作者是 中国美术大师、艺术大师或者陶艺大师。如果这个人还没成为大师,你要看他的获奖情况,获奖越多,发展空间也就越大。收藏者买了一个年轻人的东西放在家里,也就几千块钱,但是几年之后,如果他被评为大师,那你的东西可能一下子就变成几十万了。”
在艺术馆中青年的展示区里面,有30多个年龄段在40岁上下的艺术家的作品,这些在陈进林眼里更有 投资价值,因为这个年龄段的艺术家是创造最旺盛的时候,其创造力也更强。其实现代 陶瓷艺术品前景是相当好的,这几年市场规模每年增速都在20%到30%。
陈进林有句话说的经典,刚开始收藏,肯定是要交点学费的,但是入行时间久了,就会变成别人给你交学费了。对于现代艺术 陶瓷的收藏,陈进林很自信,他说他通过艺术馆给了现代 陶瓷一个被更多人认识了解的机会,让这些痴迷现代 陶瓷的人有一个平台,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给后人留下让人惊艳的 陶瓷艺术品。
树日用品牌
陈进林的心思不全在藏,而是做通产业。艺术馆里陈列着来自全国各地优秀 陶瓷艺术家的 陶瓷作品,既是展览,也做销售,琳琅满目。
艺术馆2008年12月开馆,但目前人气还不是很旺,负责日常运营的艺术馆副馆长席伯威坦言:“这的确还需要培养一段时间,艺术馆的主要使命就是为了普及 陶瓷知识,告诉人们 陶瓷既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很低档、很不值钱的东西,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遗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文化。现在的 陶瓷市场比较混乱,我们主要是为了净化、为了规范市场,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也在重视这个事情。”
艺术馆是在陈进林的 陶瓷总部基地基础之上建立的,展品主要来自 中国各个产瓷区,像景德镇、德化等。馆内还设立了现代艺术 陶瓷作品展示交流区,设置了“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作品展区”、“景德镇 陶瓷学院师生作品展区”、“现代 陶瓷艺术创意、设计发布区”等各类功能的区域,来实现 陶瓷文化的展示和教育的功能,里面主要展出了一些师生的作品,陈进林说,这既是一个展台,也是一个平台,还是一个擂台,同时把几个高校师生的作品放在一起展出的形式,目前 中国还没有先例。
艺术馆里展览着一些国外知名品牌日用陶瓷,陈进林用意在于,目前中国陶瓷本身有品牌,而且多是产地 品牌,比如景德镇、德化,但是日用 陶瓷 企业本身却没有品牌。“日用 陶瓷 品牌,就是咱们最常用的锅碗瓢盆,没有几个能说的上来。 品牌意识不强,导致日用 陶瓷的规模一直都上不去。以前,建筑卫生 陶瓷出口占20%,内销占80%,但是日用 陶瓷却是出口占80%,甚至是90%,日用 陶瓷依赖出口,不重视 品牌,结果金融 危机来了,各个厂家都受到很大冲击。”陈进林的野心是,通过艺术馆这个精品平台,展示 中国日用 陶瓷目前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并有朝一日树立日用陶瓷自己的强势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