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国内动态>>|
佛山南庄:建陶第一镇的“聚”变

发布:2010-6-6 10:31:09  来源: 南方网  [字体: ]
 

南庄是个典型的岭南水乡,一环路仿佛一条巨龙贯穿着整个镇。 南都记者 陈志刚 摄

南庄很多陶瓷企业外迁,为南庄腾出了“笼子”。 南都记者 陈志刚 摄

 


  南庄镇位于佛山市禅城区西部,是佛山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镇面积76.7平方公里,约占禅城区面积的一半;辖18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户籍人口约8万人,外来人口约6万人;拥有国家级生态村1个,市级生态村10个。南庄镇地处珠三角冲积平原,自古以“桑基鱼塘”著称,水系发达,河网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是典型的岭南水乡。上个世纪80年代,南庄开始发展陶瓷业,并于2002年获得“中国建陶第一镇”称号。

  南都记者 谢睿 从佛山禅城区南庄大道进入南庄,往日路旁林立的一家家陶瓷厂房如今都贴上“拆”的标签,一根根高耸的烟囱也已不再烟雾萦绕。在这块被誉为“中国建陶第一镇”的土地上,人们终于告别了“每逢起风时,满脸尘土灰”的无奈与尴尬。

  过去三年,在大刀阔斧的产业结构调整后,南庄镇内的75家陶瓷企业减少至13家,南庄人终于找回了往日的蓝天白云和清新空气。如今,在进入南庄的主干道上,取代烟尘飘扬一路的已是“岭南水都、商居南庄”的彩旗。

  南庄二十年

 “建陶第一镇”的红与灰

  提起陶瓷,人们会想起佛山,然后提起南庄。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南庄人的心里,陶瓷已成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最为之骄傲的一张城市名片。

  开埠于宋朝的南庄,是个位于佛山市禅城区西部的岭南小镇。

  与大多数珠三角村镇一样,南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了从农业镇向工业镇转型的过程。这个与陶瓷名镇石湾仅一河之隔的岭南小镇,凭借镇域内丰富的陶土资源,开始了其陶瓷业的发展。

  1988年,南庄第一家建筑陶瓷厂由罗南村与东村合资投建。此后一家家陶瓷厂开始在南庄域内拔地而起。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村村点火、村村建厂”的南庄,陶瓷年产量已达到6亿平方米,占到全国的1/4,全球的1/8。2002年,年产值再创高峰的南庄,正式被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加冕为“中国建陶第一镇”,成为当之无愧的陶瓷强镇。

  南庄的老村民至今仍无法忘记当年的辉煌。“光景最好的那几年,在陶瓷厂上班的工资加上村分红,年均收入可以达到4万元,是周边地区年均收入的两三倍!”一位南庄上元村村民不无自豪地说。

  但与辉煌同在的,却还有陶瓷“高污染、高能耗”生产方式对生活质量的伤害。“南庄大道走一遭,衣服鞋子都是灰。”南庄大道上的陶瓷厂房前,往来不息的运泥车,每每卷起漫天黄土,居住在陶瓷厂附近的村民“一年都不敢开一次窗”。

  就这样,南庄人在陶瓷业的辉煌与迷雾中挣扎着。也恰恰是2002年这一年,在佛山市区划调整中,南庄镇由南海区划入禅城区,进入佛山市的“心脏地带”。这促使刚刚获得“中国建陶第一镇”的南庄重新思考其“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

  触及神经的调整

  政府没底,企业也没底

  每一场改革都必然经历阵痛,才能浴火重生。南庄也不例外。

  早在1998年,南庄镇已通过人大决议,不再上新的陶瓷企业。然而,对于那些已然存在,与南庄“血脉相连”的陶瓷企业,人们并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在2006年,南庄陶瓷的产值已经占到整个镇工业总产值的54%,撑起半壁江山。

  “除了陶瓷厂老板难舍‘南庄’这一陶瓷名片,一家陶瓷厂的存亡更是关联甚广,包括租金对村集体经济收入的贡献、当地村民的就业,政府税收等等,难度非常大。”南庄镇产业结构调整办公室副主任刘显涛如是说。

  但作为禅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承接点,2006年下半年,南庄镇优化规划,正式提出了“岭南水都、商居南庄”的新定位,并宣布要用三年时间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首当其冲的,正是南庄的命脉——— 陶瓷业。

  “这是一次触及南庄人心跳和神经的调整。”刘显涛形象地描述。

  2007年下半年,佛山出台《关于加快陶瓷产业优化提升的决定》,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建筑陶瓷制品生产环节的外迁和全国布局,将全市366家规模陶企中的250多家迁离出去。

  随后,南庄陶瓷产业调整进入实操阶段,目标是——— 要将域内75家陶瓷厂锐减至18家!为此,镇政府成立了由工商、税务等各个职能部门一把手组成的“陶瓷产业专项整治领导小组”。

  对于这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调整之战,各个部门审慎以待。

  然而,在首次召开的动员大会上,陶瓷厂老板还是直接叫苦:“搬迁关闭陶瓷厂,我怎么办,管理人员怎么办,工人怎么办?”

  回忆当时的情况,溶州建筑陶瓷二厂负责人罗淑芬表示:“政府提出产业结构调整是迫于环保的压力,而从企业营运的角度上考虑,压力真是巨大的。”

  搬迁陶瓷厂并不如想象中容易,这一点刘显涛也很了解。“陶瓷厂一旦搬迁,除了机械部分迁移外,许多东西不能再用,此外厂房基建都要重新建设,不是一项小投资。”而最重要的,“搬去哪里?如何改造?其实,当时无论是政府还是厂家,都是没底的。”

  陶瓷业七宗罪

  留下的企业,必须先“清洁”

  在《佛山市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中,陶瓷业被列出了“七宗罪”———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节能降耗任务艰巨、资源约束日益突出、自主创新有待加强、企业不够大不够强、行业自律管理较弱、国际市场存在障碍。

  要留下来的陶瓷企业,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实现清洁生产。

  这个时候,刘显涛想起了强辉陶瓷———这个企业2005年已被评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

  “强辉在2003年已经投入了1600万元进行生产改造,包括请佛山大学的教授实地考察,做了专门的清洁生产报告,对技改提出了建议,当时我们也参与了全过程。”刘显涛说。

  不过,比清洁生产改造经验更具“示范”作用的是,强辉证明了经营上的“可行性”。“经过窑炉改造后,柴油用少了,每年累计可省下几百万元,清洁生产的投入其实是可以收回的。”

  “其实节能减排,除了无烟、无粉尘、无废渣这些指标外,更重要的是内在看不到的‘节能’效用。”有了现成的例子,刘显涛开始带着一个个企业主去参观,请来专家协助陶瓷厂做清洁生产报告。“虽然清洁生产改造需要800万-1000万元,但那时候有超过一半的企业都表示希望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另一方面,除了政府,企业也在考量自己的出路。溶州建筑陶瓷二厂是经过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留下来的13家陶瓷厂之一。负责人罗淑芬坦言:“为了留下来,开始对产业升级改造的思路是不明确的,只知道要搞好环保,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她说,“政府的指引在于引入清洁生产的理念,让我们了解到循环经济,然后才能提出具体的企业升级改造的计划。”

  就像是和陶瓷“七宗罪”对着干似的,罗淑芬称:“缩小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研发能力等都是在这时期全面开展的,但也因此有了改造窑炉,利用陶瓷废渣、干法粉碎湿法等多项科技成果。”

  改造主要的还是产学研结合。罗淑芬告诉记者,溶州二厂投入1200万元研发的陶瓷废渣利用技术,经过三年的研发已在2009年生产出保温砖和轻质砖。“虽然现在很多陶瓷企业外迁,但佛山每天仍存在大量的陶瓷废渣,我们以25元/吨的价格收购,加上处理加工费约25元/吨,这样加工出来的成品轻质砖和保温砖预计比普通外墙砖价格高20%左右。”

  金融危机的“危”与“机”

  危机给了陶企低成本扩张机会

  然而,就在南庄刚刚准备拉开架势进行陶瓷产业调整的时候,就遭遇到了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危机。

  陶瓷老板抗议:“陶瓷业的冬天本来就到了,政府却要扒去我们的棉袄。”

  一方面,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出口锐减,陶瓷厂面临产品卖不出、资金链紧张、积仓严重等困难。“从积仓1000万、2000万,再到3000万,当中确实有一部分陶企的产业结构调整停了下来。”刘显涛分析。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也给了南庄陶瓷业一个向外拓展的机遇。一些外地新开的陶瓷工业园,由于存在产业链上的劣势,开始以“低价的土地、劳动力、政策优惠”等优惠条件吸引南庄陶瓷企业落户

  2008年3月,广东提出要实现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而南庄一批正面临设备老化、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的陶瓷厂家,开始思考“走出去”。

  在南庄,新明珠陶瓷集团是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早在“双转移”政策出台前,新明珠就已在三水等地设立工业园。“三水交通方便,物流成本低,利于开拓市场。”新明珠陶瓷集团副总经理李重光表示,当时南庄紧张的土地资源,已严重制约了陶瓷厂的扩大。

  目前,新明珠旗下共有四个大型生产基地以及三个建陶工业园。将部分工厂迁移出南庄的新明珠,并没有降低效益,反而因为提前布局区域市场,占领了市场先机。“新明珠在江西高安的生产基地达到3500亩,带动了当地整个陶瓷产业链的发展。”刘显涛评价道。

  而佛山陶瓷带来的“名牌效应”和“聚集效应”,则让人始料不及。佛山陶企的进驻,带动当地陶瓷投资热,使得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当初的劣势也就不复存在。“以江西为例,仅仅是2008年就有30多家建筑陶瓷厂建成投产。”刘显涛说。

  刘显涛笑说:“后来,有老板还感谢曾经被‘逼迁’。”在刘显涛看来,金融危机爆发初期,陶瓷企业利用低廉的土地成本进行扩张,或者是利用陶瓷生产项目捆绑房地产项目转型的这些“机遇”,如今已经很难复制。“包括后来房地产的再次升温,拉动陶瓷需求的扩大,都是促使外迁陶瓷站稳脚跟的有利条件。”

  目前,南庄陶瓷业在全国各地投资建厂已达100多家,投资额近200亿元,全部投产后工业产值超过400亿元。

  工厂减少了,产值却翻番

  能够成功让南庄陶瓷走出去的是“中国建陶瓷第一镇”这张名片,但这恰恰也是南庄人难以舍弃的一份荣耀。

  在佛山市政府打造“陶瓷总部经济”的大方向下,南庄定下了“两中心三基地”的陶瓷发展定位,包括打造研发设计中心和展贸中心,发展华夏陶瓷博览城、中国陶瓷总部基地、瓷海国际三大基地,目前三大基地已进驻陶瓷营销中心1027家。“目前总部属于南庄的共有127家,可以说南庄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陶瓷企业总部基地,实现了‘越调越强’的目标。”镇长高成建说。

  而另一组佐证“越调越强”的数据是,2005年南庄陶瓷工业产值为64亿元,税收2.3亿元,而2009年南庄陶瓷工业产值已达118亿元,税收2.6亿元。从75家陶瓷企业减少到13家陶瓷企业,但产值仍有所上升,刘显涛说出了当中的秘密———

  “一方面,留下来的陶瓷生产厂家都具有品牌和实力,在产销量上有所突破;其次,镇域内的陶瓷深加工企业从50多家增加到70多家,使南庄陶瓷的产能有了突破。最后,艺术陶瓷、特种陶瓷等陶瓷精加工行业也加速发展。”

  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今,南庄镇合计关停陶瓷企业62家,窑炉253条,生产线222条,喷雾塔145个,涉及资产约64亿元,腾出土地5850亩。

  往日的陶瓷厂平房,现在已经被季华路上造型优美、设计精巧的一座座陶瓷总部大楼取替。看着这份产业调整的果实,南庄镇委委员何永庆形容:这是“开”和“关”的完美结合。

  “我们不是‘关’企业,不是‘赶’企业,而是引导他们向全国生产布局、扩张。”何永庆说,“目前全国有60%的陶瓷企业,其资本都是来源于南庄的企业家。留下来和走出去,其实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南庄一度奄奄一息的水杉,开始重新发出新绿———这是一种对大气环境非常敏感的植物,空气一差,就没法生存。

  在产业升级改造的推动下,南庄终于“换了一口气”。2008年底,南庄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显示:空气中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下降66%,二氧化氮日平均浓度下降56%,可吸入颗粒物下降47.1%,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久违的蓝天,除了让南庄人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也让腾出笼子的南庄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踏过石南大桥进入南庄大道,在原上元陶瓷总厂的土地上,一个集公寓、商务酒店、社区商业中心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已经奠基。在仪式上,上元村党总支书记霍润昌说出了豪言壮语———“要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麦当劳!”南庄耗时三年腾出来的土地,已经引得实力雄厚的发展商纷拥而至。

  而在南庄的另一端,位于东平河南岸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南庄生态休闲区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它将成为禅城区内唯一保留完整、水乡特色鲜明的片区,为佛山建立一个“城市绿肺”。

  从污染重镇到生态名镇,南庄终于完成了其“告别污染的宣言”。“最初我们计划留下18家,现在只保留了13家,产业调整的目标已基本实现。”镇长高成建说

  与此同时迎来的,还有电子电器、机械制造等新产业的发展,以及G D P的飞速增长。2009年,南庄G D P达到102.49亿元,比2006年的62.3亿元提高了64.5%。

  话说转型

  今天不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

  宁舍一点G D P,也要换回青山绿水。

———时任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

  目前总部属于南庄的共有127家,可以说南庄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陶瓷企业总部基地。

——— 南庄镇长高成建

  我们不是“关”企业,不是“赶”企业,而是引导他们向全国生产布局、扩张。

———南庄镇委委员何永庆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