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的当天,被称为全球现存最古老的陶瓷生产流水线的圆器生产线在瓷都景德镇正式恢复商业生产。在清代镇窑第二窑里,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圆器生产流水线制作的近9000件瓷器被炽热的火焰反复烧炼。
据悉,世界上最古老的、分工最为精细的陶瓷生产流水线——圆器生产流水线,是景德镇的一种瓷业生产组织形态,最早始于明代,以碗、盘、碟类为主要产品。其实,圆器作的诞生和明代大量青花瓷远销欧洲有直接的关系,为了满足欧洲的外贸订单,景德镇先民把规格统一、生产量大的瓷器生产以流水线的方式组织起来;并设计了专门的圆器作坊,把从修模、练泥、做坯、修坯、挖足、施釉、画坯等多个生产环节安排在同一空间中,在一个院落中按生产所需安排出正间、厫间、晒塘、泥塘等功能空间。圆器行还根据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合理地安排好每一个工种的固定工位和规范操作程序,保证生产工艺井然有序。在历史上,圆器行是景德镇陶瓷从业者最众的一个行帮。
但是,受现代机械化生产的冲击,效率低下的圆器行在市场上无法生存。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景德镇的圆器行逐渐退出舞台。出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的需要,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保留了最后一条始于明代的圆器生产线。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条仅存的生产线也被迫停产,后来只用来向游客展示手工制瓷工艺。
而今,随着传统手工陶瓷市场强劲回升,为古老的圆器生产线恢复商业生产增加了最重的砝码。经济的发展使得普通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品的购买力逐渐提高,手工制作的陶瓷越来越受市场欢迎。据悉,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圆器生产线上世纪90年代生产的普通碗已经飚升到每只500多元,而景德镇九段烧瓷厂纯手工制作的陶瓷茶具售价高达万元一套仍供不应求。而且圆器生产流水线是景德镇手工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系之一。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工艺、瓷业习俗和民间陶瓷美术名列其中。与此同时,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多位老艺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于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市场需求强势回升的共同促进下,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决定将这条生产线恢复商业生产。而只有恢复商业生产,吸引年轻人加入进来,传统手工制瓷工艺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商业开发于此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