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51年的首届世博会开始,世博会就是高科技、新技术的创意大展台,因此很多陶瓷行业中人去上海世博找的并不是陶瓷,而是灵感,包括外观设计、材质革新、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灵感。
确实,一个行业的发展,仅仅靠行业自身努力是不够的,还得学习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曾说:“世博会不仅能够把人类过去的成就压缩进时光胶囊中,它也总是一只眼睛朝向未来。”作为一次世界盛会,上海世博会没有让人失望,各具特色的展馆展示是世博会最大的亮点之一,有的展馆以造型取胜,有的主打文化牌,有的则以现实建筑表达抽象意境……总之,玩的就是创意。当你进入一个个精心设计、浓缩无限创意的展馆,此前漫长排队等待的辛劳顿时烟消云散,哪怕没有时间精力排队进入展馆,光看着它那多姿的外观,也是大有收获的。
新西兰国家馆给人印象颇深。无论是双手撑地双脚顶天的Tane雕像,通过电影展现一个新西兰家庭的一天生活,还是种满奇花异草的屋顶花园,均诠释了“自然之城:生活在天与地之间”这么一个主题。而馆外形如飘逸的云朵,似飞翔的翅膀,寓意新西兰是“白云覆盖下的土地”。类似的设计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再看一些国家馆的低碳设计和材料应用,如西班牙馆外墙用藤条编织而成,外墙用12000平方米藤条装饰,外形酷似“大篮子”,其设计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就吸引了大量眼球。这8524块色泽深浅不一的藤条板,包覆在用先进技术造就的钢玻璃结构外,呈现出如波浪起伏般的流线型;阳光透过藤条缝隙,洒落在展馆内部,为游客带来梦幻般的感受。而这些深浅各异的藤板都是在孔子的故乡山东制作完成的,不经过任何染色,“藤条用开水煮5小时可变成棕色,煮9小时接近黑色,这就是这些藤板色彩不一的‘秘诀’。”展馆体现了“跳出传统建筑的四方造型”的理念,创造出一个进出方便、流动自如的空间。而芬兰馆的“鱼鳞外墙”则是用废纸和塑料作为墙体材料的,充分体现其循环利用的环保意识。
“生长”着6万余根亚克力“触须”的英国馆,也被称为“种子殿堂”。在每根亚克力杆的内端,都嵌有不同的植物种子,并配有半导体照明设施。白天,观众走进“种子殿堂”,犹如来到一个晶莹而充满生机的生命体;晚上,内光外透,熠熠生辉的“蒲公英”让人浮想联翩。
日本馆则犹如一个巨大的紫蚕宝宝趴在黄浦江边,极富个性的外观宛如拥有生命的生命体。展馆外观的基调色为红藤色,红藤色由象征太阳的红色与象征水的蓝色交融而成,可以说是自然的颜色,展馆的外壁会随着日光的变化及夜晚的灯光变换各种“表情”。它的建筑理念是“像生命体一样会呼吸的环保建筑”。日本馆还有能够吸收阳光、存储雨水、吸取自然空气的‘循环呼吸柱’,这项技术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尝试。
如何利用天然能源也在本次展会中给出了有益启示。挪威馆由15棵高低不一的“巨树”构成,15棵“巨树”的动力源是太阳和雨水,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德国展馆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将物尽其用,再次利用。而“东方之冠”的斗冠造型,则形成天然的遮阳体,有效地减少了热量的进入,采用的冰制冷技术,是夜晚制冰而白天制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