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下午,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备受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景德镇明代葫芦窑挛窑开工庆典仪式在此隆重举行,虽然景市适逢倾盆大雨,但嘉宾们仍然冒雨活动,乐见景德镇对保护和传承陶瓷传统民俗的热烈氛围,。
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局、市旅游局等部门领导,明代葫芦窑复烧专家顾问团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文博系统研究员、陶瓷高等院校教授、部省陶瓷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和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出席了开工仪式。
开工典礼活动包括祭祀窑神、拜请神像、开工奠基等,活动现场充满了浓厚的景德镇传统陶瓷民俗的气息,胡家旺、余恂铨、余云山、余和柱等老窑工激动而自豪地说:“去年我们修复了景德镇仅存的清代镇窑,现在又要重修已经失传的明代葫芦窑,我们一定要把景德镇的挛窑技艺传承好。”
景德镇传统窑炉营造技艺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成就。景德镇传统制瓷窑炉经历了从龙窑、馒头窑到葫芦窑,最后到蛋形窑(镇窑)的发展历程。葫芦窑出现于元代,沿烧至清代早期,《天工开物》插图记录有明中后期景德镇葫芦窑图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地湖田古窑址中发掘出明代葫芦窑残体,前后两窑,前宽后窄,前短后长,形似葫芦。据了解,此次葫芦窑窑长2.46丈(8.61米),窑头最宽处1丈(3.5米),窑体靠烟囱最窄处3尺8寸(1.33米),高8尺8寸(3.08米)。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管理处副主任,明代葫芦窑复烧专家顾问团主持人周荣林研究员介绍说,明代葫芦窑的复烧工作坚持“向世界宣传古镇文化,用科学传承瓷都遗产“的理念,重视科学研究,讲求一流工作。我们先后举行了“景德镇明代葫芦窑复烧专家研讨会、实地考察明代葫芦窑窑炉遗存残体、景德镇明代葫芦窑窑炉营造专家论证会等一系列筹备工作”。
为重建葫芦窑,专家对葫芦窑遗址进行了仔细测量,并从遗址上认真分析明代葫芦窑的结构、砌法及窑砖材料、尺寸等。专家结合遗址和文献资料做参考,设计出明代葫芦窑立体结构的图纸,经过进一步论证。由市窑炉协会的专家绘制图纸。同时专家进一步考察了葫芦窑燃料、窑具,探索烧成工艺,以真正再现明代葫芦窑手工制瓷的辉煌。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说,葫芦窑的开工为发掘陶瓷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经济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集中再现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的辉煌,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优秀的陶瓷文化遗产起到了重大作用。葫芦窑建成后,将在今年10月19日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举行葫芦窑复烧点火仪式和清代镇(第3窑)复烧点火仪式。明清两代典型瓷窑穿越时空同时点火,瓷都传奇将会续写新的辉煌、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