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对于一直生活在这座以陶瓷闻名天下的城市,醴陵人对陶瓷生产的场景已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红红火火的陶瓷,让醴陵一度 “名扬天下”,甚至获得了 “瓷城”的美誉。然而,这项传统工艺却在市场经济中遇到了严峻考验——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成本不断上涨等背景下,行业平均利润率越来越低。
如何告别低档次、小规模、花面陈旧、附加值低的陶瓷发展模式,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将醴陵陶瓷做大做强?长时间来,醴陵人虽然困惑,但始终没有放弃奔跑的脚步。
方向,在探索与实践中明晰。
2010年7月19日,在醴陵市委十届九次全体 (扩大)会议上,该市市委书记谢清纯在阐述“百亿园区,千亿产业”的目标时指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突出龙头带动,重点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技术成果转化。
可以预见,醴陵陶瓷产业,即将翻开新的一页。

科技工作者深入陶瓷企业调研。
突围——在传统工艺中寻求“科技”
打造陶瓷千亿产业集群,科学技术无疑是第一生产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醴陵陶瓷已初具规模并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位。但用一位陶瓷厂家老总的话来说,“只能算是略有盈余,且获利的过程并不轻松。”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袭来,醴陵陶瓷再次处在了风口浪尖,仅国外订购量就锐减了50%以上,不少企业不得不采取减产、员工放假来勒紧“裤腰带”。
“科技创新,是醴陵陶瓷突出竞争激烈的市场重围的必然选择。”醴陵市科技局局长李忠业斩钉截铁地说。
他分析说,醴陵陶瓷虽然历史悠久,但大多数企业的生产工艺和装备落后,造成产品结构单一、雷同,产品竞争力不强。且传统的陶瓷产业,不管是堆积如山的松柴堆、煤山,还是手工淘泥、机械化练泥,甚至是用重油作为燃料的辊道窑,从釉料、泥料到烧成的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废水污染、废气排放的现象。
李忠业认为,要解决其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必须从抓科技入手,通过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从而占领市场。
创新——160多家企业“企校联姻”
“科技兴企”的呼声震耳,一批批“敢于吃螃蟹者”在醴陵市科技局的指导下展开了创新之路。
采访期间,醴陵科技工作者对科技创新让企业尝到甜头的故事津津乐道:湖南正阳精密陶瓷有限公司打破传统陶瓷生产工艺,采用注射成型的方法,开发了高性能纳米氧化锆陶瓷异型件产品。在1100平米上创造了3000余万元产值,突破了陶瓷企业单平产值较低的瓶颈。
记者在一些陶瓷企业发现,不少厂家吸取传统工艺精髓,糅合现代科技成果,在生产技术设备、工艺水平和技术创新方面突飞猛进,尤其是在原料制备、成型、施釉、装饰、烧成等技术工艺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企业大打“科技创新牌”的背后,一组数据引人注目:在该市科技局的帮助下,目前已有16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实现产学研合作。
今年7月9日起至8月9日,醴陵陶瓷厂商进驻宝钢大舞台,现场表演制瓷工艺,向世界展示釉下五彩陶瓷的魅力。表演现场还展出了20多件釉下五彩陶瓷精品力作,其中《万花赏》瓶及《万花赏》超薄瓷板,以世博参加国的国花为主要元素,由4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历时一年创作完成,受到中外游客的高度赞赏。
服务——打造一流成果转化平台
醴陵实践证明,靠先进技术生产出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高的陶瓷产品,在市场上所向披靡,成为市场竞争的重头戏。
允许知识产权折价入股,允许科研经费直接计入成本,对获得发明专利的成果尽可能创造条件使之进入省、市科技计划笼子……为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该市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促进成果转化。
很快,华联、泰鑫、港鹏、安沙尼等企业专利100%实现了产业化,M-C高性能耐磨陶瓷、1000KV高强电瓷等一批有影响的发明专利产品均已生产投放市场。
李忠业表示,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应采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政府部门推动,中介服务机构架桥,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分工协作的模式,支持企业承担研究开发任务。
直接的数据是,2005年至2009年,该市共实施科技项目200多个,申请专利2181项,专利授权量增长60%,专利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安沙尼传质设备公司发明的专利产品“PAC”高硅轻质陶瓷波纹填料,获国家科技创新基金100万元。华联瓷业公司连续3年每年申请专利过100件,研发新产品70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