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波《丽人行》
俞瑞林《牧归图》
俞瑞林《达摩面壁》
陶瓷艺术在历史的车轮中流转千年,积岁月沧桑而愈显明艳动人。色彩斑斓、璀璨多姿的颜色釉陶瓷,凝聚着中国千百年来陶瓷艺人的聪明才智,沉淀下浓浓的传统文化内涵。唐代多彩,宋代理性,元代辉煌,明清华丽……像大树的年轮一样,述说着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尤其是元、明、清颜色釉陶瓷,不但色彩斑斓,而且成为中国陶瓷的主流品种之一。
均匀纯正釉色的烧成,除釉料配方和烧成等因素外,施釉工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不同的造型和釉色品种,元代以后景德镇陶工发明了多种施釉方法,如一般的碗、盘用蘸釉法,大件器物用浇釉法,方器则用笔榻法。为保证釉色均匀,一般颜色釉多用吹釉法,宣德及康熙的洒蓝、嘉靖的回青、康熙的豇豆红等,其特殊的装饰效果,均与吹釉法相关。
颜色釉有高温、中温和低温之分,色釉品种至雍正时,已达数十种之多。但决定颜色釉的呈色剂却只有铜、铁、钴、锰、钛、锑、金等几种金属氧化物,尤其是前三种,是中国传统釉色的主要呈色剂。同一种金属氧化物,利用温度和焰性改变其分子结构,可烧出不同的色釉品种。如氧化铜在氧化焰中可烧成绿色,如果在还原焰中可烧成红色。而铁的氧化物,在还原焰中可烧成青绿色,在氧化焰中可烧成黄色或酱色。如果提高氧化铁的含量,再配上钴、锰等金属氧化物,更可烧成黑色。这其中的奥妙,取决于釉料配方的调整和烧成技术的纯熟程度。古代勤劳智慧的陶工,在实践中准确地掌握了各种釉料的变化,得心应手地调制出各种釉料配方,纯熟自如地驾驭了烧成技术,创造出数十种色彩缤纷的颜色釉。这种精湛的制瓷工艺,至今仍令世人叹为观止。
釉面的裂纹、斑点等,本都是烧成的缺陷,但经陶工之手,反丑为美,均能成为极富装饰性的特殊颜色釉品种。如哥窑的大小开片,本是因釉的收缩率大于胎的收缩率而出现的一种严重缺陷,但陶工巧妙地应用这种缺陷,使之形成各种有规律的大小纹片,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明清仿哥窑产品很多,直接继承了这种传统。
均匀纯正是颜色釉的基本要求,但中国传统颜色釉追求的却是均匀纯正中的变化,以自然的工艺变化,增添颜色釉的韵律和节奏感。如宣德红釉棱形洗,外壁施均匀纯正的红釉,但口沿及棱角处却露出胎体本色的洁白色,十分整齐规整,俗称为“灯草口”、“出筋”,红白分明,对比强烈,使均匀纯正的釉色给人一种富有韵律的美感。
不同的釉色,配用相适应的造型,方能充分体现釉色本身的美感。元、明、清颜色釉产品十分重视釉色与造型的统一。如高温铜红釉有霁红、郎窑红和豇豆红之分,其特征分别为沉稳、奔放、素雅。传世品中沉稳的霁红釉多与大小适中的瓶、壶、炉、洗等结合;浓艳奔放的郎窑红则多与大件的瓶、罐等相结合;素雅柔润的豇豆红则与小巧的瓶、洗、盒、水丞等文具相结合。色彩丰富的颜色釉,与相适应的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颜色釉的天然丽质,体现出中国传统颜色釉高雅的审美情趣。
颜色釉斑斓缤纷,璀璨多姿的色彩变化,能使人从中品味出深沉的文化内涵,尤其是高温颜色釉,其釉色浓淡层次的变化,可造成错落有致的空间视觉效果,从而使人产生无尽遐想,产生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当今很多陶瓷创作者利用色釉的颜色变化,在瓷画创作中大量留白,产生蓝天、青草绿地等清新自然的的艺术效果,极富观赏情趣,使人引发高雅的审美体验,领悟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名瓷网提醒,石家庄市博物馆陶瓷展厅内,馆藏有景德镇现当代陶瓷艺术家的众多颜色釉陶瓷作品,如俞瑞林的双面色釉镶器《牧归图》、《达摩面壁》,徐少波的色釉瓶《丽人行》等,这些作品充分利用色釉图案,饰以美轮美奂的瓷画创作,加上与器型的完美结合,堪称艺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