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产区动态>>德化>>|
德化白瓷与欧洲“中国白”研究

发布:2010-8-13 9:18:29  来源: 《海峡文化遗产》 [字体: ]

  

风靡欧洲的“中国白”作品

德化 孩儿红鹿纹犀角杯 16世纪晚期(李豫闽先生藏)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德化白瓷与龙泉青瓷、景德镇青花瓷、宜兴紫砂陶,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化白瓷是中国陶瓷史、雕塑史上的代表性艺术品种,宋元时期“马可波罗瓷”是德化白瓷的发展期,明清时期“中国白”是德化白瓷的成熟期。

  以“何派艺术”为代表的德化白瓷,以高超的透明胎体和精湛的雕塑艺术,被国外推崇为“国际瓷坛明珠”和东方艺术的珍品”,风靡整个欧洲,为“天下共宝之”。

  德化白瓷制作技艺被列为“中国民间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制瓷法由《马可波罗游记》首先外传欧洲,由引发了长达三百年的欧洲仿制史。最终在1710年由德国麦森仿制成功,整个欧洲开始了长达百年的以德化白瓷为样本的制瓷史。

生产德化白瓷的阶级窑

“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创造发明文物展”上的德化白瓷

  从“阶级窑”到“德化白瓷”

  阶级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在10度~20度倾斜砌筑而成,窑长在15~30米之间,一般分5~l0间窑室,以墙隔开,一室高于一室,有如阶级,故称阶级窑。室与室之间的墙下部有通火孔,火焰可依次通过各室,既可节省燃料,又可烧还原焰。阶级窑始于宋代德化屈斗宫的分室龙窑,完善于明代,最早出现于福建德化地区,对日本窑的设计有很大影响,被誉为“世界串窑始祖”。

  阶级窑是德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独特贡献。它的发明使中国陶瓷从宋代开始诞生了德化白瓷这一艺术门类。为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务院已将其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并批准为“国家‘十一五’一百处重大遗址保护工程”之一。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何派艺术”作品观音局部

  从“瓷圣”到“何派艺术”

  何朝宗,明代福建省德化县浔中镇后所村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杰出的陶艺家和雕塑家,被誉为“瓷圣”。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有诗吟:“明代德化何朝宗,瓷艺史上实无双;我今称他为瓷圣,他最无愧足以当。”

  明末清初,德化窑诞生了几大艺术家族:何氏(何朝宗、何朝水、何朝春)、陈氏(陈信、陈伟)、张氏(张寿山、张汝龙、张翕)、林氏(林朝景、林子信、林希宗、林孝宗、林我范)、孙氏(孙醇宁)。何朝宗以其丰富的学识、出类拔萃的雕塑技艺,成为这个艺术创作团体的领军人物。他带领众多艺术大师,在认真总结、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吸取泥塑、术雕、石刻等造像雕塑技法之长,并结合德化瓷土特性,大量创作佛教、道教以及历史人物,运用“捏、塑、雕、镂、贴、接、推、修”八字技法,实现了雕塑艺术与优异瓷质的完美结合,从而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何派艺术”。纵观世界陶瓷艺术史,大规模“以瓷塑人”的窑口仅有德化窑,可谓举世无双。明代德化白瓷艺术大师何朝宗,以其“鬼斧神工”将全世界最白的德化瓷泥演绎得淋漓尽致,其“中国白”观音、达摩塑像不仅征服了东方世界还征服了西方世界,其艺术水准绝不亚于同期欧洲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和后期的罗丹。数百年来,“何派艺术”薪火相传,景德镇窑、石湾窑、潮州窑等均认为其雕塑源泉来自德化“何派艺术”体系。

  “何派艺术”是国际瓷坛艺苑中的一朵奇葩,作品被收入郑振铎《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中国美术全集》以及世界各国的《中国白》专著都是以“何派艺术”作品作为封面或封底图案。五大洲许多博物馆更是将“何派艺术”作品列为“镇馆之宝”来珍藏。可以说,德化“何派艺术”独树一帜的高超技艺开创了我国白瓷芝术的新纪元,垂范后世,为人类文明史与世界文化史写下光辉的篇章。

  中国陶瓷雕塑有史以来形成三大艺术成就:秦兵马俑、唐三彩、明清德化瓷塑。秦兵马俑是高大写实陶塑作品的代表,唐三彩是艳丽写意陶塑作品的代表,明清德化瓷塑是精细传神瓷塑作品的代表。

马可波罗带回意大利的元代德化白瓷“马可波罗罐”

  从“马可波罗瓷”到“中国白”

  可以说,整个“海上丝绸之路”最为辉煌时期的畅销产品就是宋元时期的“马可渡罗瓷”和明清时期的“中国白”。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两种中国瓷器都是德化窑所生产。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1275年来到中国,他在游记中记述了在德化窑的见闻,“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因德化瓷是马可波罗首先介绍并带回欧洲,意大利学者将其命名为“马可波罗瓷”。

  考古及传世资料表明,德化在宋时即有生产白瓷,元代白瓷观音已很成熟并成为朝廷贡品,目前国内外尚有少量遗存。现存威尼斯圣马可宝物陈列所的“马可波罗罐”是目前有文献可证最早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

  “中国白”原文Blanc De Chine(“不兰克帝支那”),是法国人普拉德在《1692年巴黎通讯地址实用手册》一书中对明末清初德化白瓷的命名。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左为1710年德国紫砂观音、中为明末清初德化白瓷观音、右为1713年左右德国白瓷观音,以上三件现藏德化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

  从“PorceIain”到“欧洲白瓷之母”

  在西方,瓷器通用英文单词叫做Porcelain。而Porcelain这个词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是贝壳的意思  马可波罗在元代曾经造访云南省的大理市和福建省的德化县,精美的德化白瓷呈半透明状,洁白似他在大理市所见的贝壳,便以为是贝壳磨粉所造,于是就叫它贝壳瓷,使用了Porcelain这一美如贝壳的别称来命名中国瓷器。由于马可波罗在德化考察时的命名,数百年来Porcelain已经成为瓷器的通用英文单词。

  正是由于德化白瓷的洁白、光亮、高透光度,以及《马可波罗游记》传播的影响,欧洲人从此踏上了长达数百年仿制中国瓷器的历程。他们一直以为瓷器是可以按欧洲制造玻璃的方法去制造。

  欧洲最早学习制瓷的国家是马可波罗的家乡意大利,他们在1470年从《马可波罗游记》那里学到了德化制瓷法,生产出“梅迪契瓷器”,实际上产品还是陶器。1708年,德国化学家柏特格历经数年的努力,认识到瓷器是瓷土所制作,第一次成功烧制出欧洲真正意义上的硬质瓷器。1710年6月6日麦森皇家瓷厂在德国德累斯顿正式建立。之后法周已能仿制德化窑白釉瓷器和德化窑孔雀绿釉瓷,1725年,法国的尚第里和门尼西瓷厂成立。在德国的引领下,当时不少欧洲皇家瓷器工厂都纷纷模仿生产德化白瓷。法国的圣科得、查得密瓷器工厂,英国切尔西工厂都纷纷仿制。德国麦森瓷厂还模仿德化的弥勒佛,著名工艺家柏特格也用红色黏土复制了高14寸的德化瓷送子观音。德化白瓷的传人,可以说在欧洲创立了欧洲白瓷和欧洲瓷塑两大系统,对欧洲陶瓷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世界陶瓷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末清初德化白瓷壶 现藏德国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

  从“天下共宝之”到“中国白”课题研究

  德化白瓷的问世和外销,引起艺坛的巨大反响,获得高度评价。国内鉴赏家称赞“似定器无开片,若乳白之滑,宛如象牙光色,如绢细水莹厚”。日本学者认为它是“瓷器中的白眉”、“白高丽”,“如果以客观 而公平的态度给予评论的话,可以说是比白玉更为为华丽。以陶土的技巧来说是比,更可号称中国古今独一无二的优秀作品”,“就是对陶瓷毫无欣赏水平的人,只要一见便可发出赞赏之声”,“虽然胎壁较厚,却比灯罩更为透明……显出光亮而美观的肌面,以光滑度来说可称为天下第一”。法国美术家把它命名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e),萄萄牙人认为此“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

  在欧洲,巴黎的吉美博物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阿斯特丹的的国立博物馆、莫斯科的东方艺术博物馆等世界大型博物馆都珍藏有数以百计被冠名“中国白”的德化白瓷,其中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在1721年就藏有1255件“中国白”的瓷器,成为德化仿制中国瓷器的主要样本。除了各大博物馆外,私人收藏也颇具规模。英国丘吉尔家族藏品就超过1000件,爱尔兰唐纳利、瑞士仇炎之、瑞典肯贝、香港胡惠春、新加坡海蒂等大收藏家均藏有何朝宗等人所作精品的德化白瓷,数量上百件。在非洲,埃及、摩洛哥等国也出土有德化白瓷。在大洋洲,远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动力博物馆、新南威尔士州艺术博物馆也珍藏有何朝宗观音。在美洲,美国的纳尔逊、佛罗里达、波士顿、旧金山、西雅图等地博物馆就有为数不少的精品,其中单何朝宗作品就有10件左右遗存。在亚洲,印尼、菲律宾、日本、越南、新加坡、泰国等国博物馆有关德化白瓷的藏品也比比皆是。中国故宫博物院尚有500件以上的贡品瓷,福建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均有上千件的藏品。

  左为1712年左右德国白瓷壶、右为1710年前德化紫砂壶。现藏德国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

  很多中国研究专家对欧洲陶瓷业仿制中国瓷器是从德化白瓷开始都感到奇怪。实际上因为白瓷才是瓷品制作的最基本功。由于德化白瓷有“欧洲白瓷之母”,所以欧洲对德化白瓷的研究从17世纪就已经开始,并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特的研究学科——中国白(Blanc De Chine)。

  1610年出版的《葡萄牙王国记述》一书中记载:“这种(德化)瓷瓶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金、银或水晶瓶更为可爱”。

  早在1850年,英国人就将研究“中国白”德化白瓷印章的专著《关于爱尔兰发现的中国印章》在贝尔法斯特市出版,这是欧洲研究“中国白”德化白瓷的第一本著作。

  英国伦敦的马钱特父子公司在其成立60、70、80周年的时候,都是以举办一场德化白瓷专题展览来庆祝的;1985年、1994年、2006年分别请古陶瓷研究专家精心编著出版一本《中国白》研究书籍,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真正将德化白瓷作为专题研究的时代是上个世纪60年代,由居住在英国的爱尔兰人唐纳利花了六年时间于1969年成书的《中国白》,是目前所能见到中外文献中最早以德化白瓷为研究专题的单行本,是国内外学者推崇备至且引用广泛的经典之作,堪称欧洲研究德化白瓷的百科全书。受其影响,欧美研究学者连续推出了数十本《中国白》研究专著,将德化白瓷作为中外文化门交流的一个重要课题来进行系统研究。欧洲研究方向主要放在德化白瓷的外销历史上、存世状况、加彩配件、模仿研制上。

  可喜的是中国国内也从1980年代开始兴起了德化白瓷课题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200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德化白瓷研究》专著,作者刘幼铮研究员系天津国拍董事长兼总经理。他用了5年时间对全世界4000件德化白瓷进行比对研究,建立了德化白瓷断代系统模型。

  从“瓷国明珠”到“中国瓷都”

  宋元时期,德化窑瓷器大量外销,“马可波罗瓷”畅销“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一号”大量德化瓷的出水就可以证明。英国前驻华大使、古陶瓷研究专家艾惕思1980年考察德化窑时就肯定“德化县是中国南宋和元朝时期伟大瓷器生产中心之一”。明末清初,整个中国唯一能与景德镇抗衡的只有德化窑,以“阶级窑”、“中国白”、“何派艺术”三大艺术成就称雄天下。清末,德化与景德镇、醴陵并称“中国三大瓷都”。1993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题词“德化名瓷,瓷国明珠”;1996年,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命名德化为“中国陶瓷之乡”;2001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德化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3年、2008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两次命名德化为“中国瓷都”;2004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又授予德化“中国瓷都”称号。

  结语

  刘幼铮在《中国德化白瓷研究》一书中指出:德化白瓷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领域中的重要系列之一,其制造工艺和艺术成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德化白瓷区别于其他官窑的生产,她是纯粹民窑的代表,是我国乡土艺术和民间文化的直接反映。德化白瓷将瓷器工艺用于艺术雕塑,把中国的制瓷艺术推向最高境界,由此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雕塑典范和完整的雕塑范式——“何派艺术”。它的完整性在于没有哪一家雕塑体系能涉及如此宽广的领域(如石湾陶塑的范围就没有这么大),也没有哪一个陶瓷窑系(如定窑、汝窑、景德镇窑等)能够生产如此多的具有文化气质的品种。德化白瓷承担了中国瓷器海外贸易的先锋角色。是最早输往国外的瓷器之一,宋代即已传播,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始于明代。由于德化白瓷作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远赴欧洲,才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极大的热忱,尤其是皇家贵族直接参与了德化白瓷的收藏和研制,欧洲各国制瓷业才得以开始。(笔者为德化古陶瓷研究会会员)

参考文献:

1、《18世纪法国视野里的中国》,亨利·柯蒂埃著,唐玉清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出版。

2、《中国德化白瓷研究》,刘幼铮著。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3、《中国白——福建德化白瓷》英文版,唐纳利著,英国费伯尔兄弟出版社1969年出版。

4、《亚当·马利克收藏一览》印尼文、英文版。印尼雅加达1975年出版。

5、《1985年中国白》英文版,美国马钱特父子公司1985年出版。

6、《中国白——德化瓷》英文版,柯玫瑰、约翰·阿耶斯著,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2002年出版。

7、《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英文版,上海博物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