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产区动态>>江西>>|
景德镇艺术瓷产业评估

发布:2010-8-14 11:12:59  来源: 中国名瓷网 [字体: ]

  瓷器,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社会的第五大发明。瓷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人类走向文明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中国名瓷网为您呈现千年瓷都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评估。

  据考古学家和陶瓷科技史学者多方考证,瓷器在中国的发明,始于东汉晚期,距今约一千八百多年。虽然在夏商时代中国早就有了“原始瓷”的出现,但那是处于陶器向瓷器演化初始阶段的制品,远未达到到瓷器的品质,与近代标准意义上的瓷器有着明显的区别。国内外考古学家和陶瓷科技史专家较为普遍和流行的观点是,陶器向瓷器的过渡,直到东汉时期才大功告成。中华民族在瓷器制造上的技术和陶瓷艺术上的成就,从宋元时代起随着古代中国海上航行业的发达,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国,其中,以“景德镇制”为杰出代表的中国瓷器,随着欧洲各国的船队络绎不绝来到广州、福州和泉州,遂飘洋过海流传到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和许多并不知名的角落,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陶瓷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一 历史上的景德镇:独占着向世界各地供给瓷器的荣誉

  自从瓷器被中华民族带到人间,其日用瓷器皿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且,由各种造型的花瓶、雕塑和瓷板构成的艺术瓷,更是把人类的审美情趣提高升到了一种臻于极致的境界。在中国的上流社会,自古就有“无瓷不雅”的风尚流传于华夏精英阶层。即使是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上看待瓷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中华民族所独创的瓷文化,其深远的影响与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更是相得益彰。那是因为,被瓷器所承载的人类文明,比纸张所记载的信息,会流传的更加久远。

  众所周知,中国的英文国名(China)在英语中和瓷器(china)同名,其区别只不过是第一个字母的大小写而已。由此可见,中国作为“瓷器之国”蜚声全球,一直为世界各国所一致公认。据国内外文化学者研究证实,中国的英文国名,是来自于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瓷器产地——景德镇的前身“昌南”方言的音译。史载,景德镇在公元1004年由北宋真宗皇帝赵恒将自己的年号“景德”恩赐作镇名之前,一直名叫“昌南”。

  据中国正史记载,自 1278年元朝皇帝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置官窑“浮梁磁局”为朝廷制造瓷器之日起,景德镇历代中国朝廷用瓷供应者的地位,一直为举世所公认。不仅欧洲、日本和韩国的瓷器制造技术均来自于瓷都景德镇,而且世界各国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原产地,也是以景德镇远郊高岭山而命名。这一史实,历来得到全世界科学技术界充分肯定。如,18世纪初前来中国传教,一直呆在景德镇的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中文名为殷弘绪),在其所写的历史性专著《景德镇陶瓷见闻录》中,曾这样写道:“事实上,其他省,如福建、广东等地也制作瓷器。但是,即使是外国人也绝不会把它们同景德镇的瓷器加以混淆。”在那个时代,“景德镇独占着向世界各地供给瓷器的荣誉。”

  即使到了现代,那些欧美和日韩的陶瓷业界的精英人士来到瓷都景德镇,也大都抱着朝圣的心态,保持着真诚的谦恭,其身影出现在景德镇周边的高岭、湖田、古窑和城市中心的御窑厂时,无不态度虔诚,神情肃然。

  虽然近代以来,景德镇作为世界瓷器最大集产地的位置,因为现代陶瓷制造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来自西方发达国家,而在日用陶瓷器皿的制造上被超越,但是,景德镇作为世界艺术陶瓷制造中心的地位,依然难以被世界上任何一个产瓷区所撼动。近年,国内一些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都很浅薄的陶瓷产区,仗着日用陶瓷和建筑陶瓷产量快速增长所创造的GDP远超景德镇,就夜郎自大地把自己那一片堆砌着碗盘杯碟和陶瓷砖瓦与抽水马桶的地方叫做当代瓷都。殊不知,凝聚在瓷器之中最迷人的中国文化优质元素,远不是仅仅用金钱和用来吃喝的餐具及建筑陶瓷与卫生陶瓷可以堆砌和丈量的。如果我们具有最起码的历史常识,也去过世界各大博物馆见识过历代从景德镇流传出去的瓷器,都应该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当今世界,只有瓷都景德镇,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把中华民族千余年的历史和传奇、文化与秉性,高度而又深刻地浓缩在她出产的历代瓷器之中。

  一言以蔽之,景德镇,它作为世界瓷都,是凭借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博大精深的瓷文化支撑起来的,她在世界陶瓷业界中迄今仍居于无人可以取代的世界瓷都的历史地位,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文化常识和历史常识。

  二 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现状:历史新契机该如何把握?

  如今,只要你翻开中国的报刊杂纸,各种古代景德镇陶瓷收藏专版令人眼花缭乱;只要你打开任何一台电视机,无论是看CCTV还是看各个地方的电视台,其谈论景德镇历代精品陶瓷收藏的节目则五花八门;至于世界各地的拍卖行,其拍卖的景德镇古代陶瓷特别是所谓景德镇历代官窑陶瓷,则年年都在刷新拍卖价格的历史纪录。像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瓷罐、巴掌大的清中叶《乾隆御制珐琅彩双耳瓶》,居然分别拍出过高达1568.8万英镑(约2.45亿元人民币)和1.15亿港元的天价。如果你稍微留意,现在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僻的小镇,就连那些活动在街头巷尾闲谈的老头和卖茶叶蛋的老太太们,也都在谈论着景德镇古代陶瓷收藏品的行情。他们往往会因为熟人家中一件古代景德镇陶瓷卖了个好价钱,或谁家新近收藏了一件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的精美作品而惊叹不已。凡此种种现象,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以景德镇古代和近现代精品陶瓷为目标的收藏热,不仅已经成了中国新富阶层竞相追逐的游戏,而且,也不知不觉地开始渗透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来了。

  与景德镇历代精品陶瓷收藏热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国各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火爆。据不完全统计,仅 2006年一年,在中国国内,就有105家拍卖公司参与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共举行拍卖专场689次,拍品总成交额近150亿元人民币,比2003年拍卖总成交额25亿元人民币翻了6倍。据有关专家最保守估计,仅中国国内的拍卖市场,从2006年起,每年仅仅因文物和艺术品鉴定与咨询所发生的相关费用,就不下20亿元人民币,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不低于20%的速度增长。而在所有拍品中,景德镇历代的艺术陶瓷,无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中国民间的艺术陶瓷收藏潮流热浪翻滚,毫无疑问给景德镇这个陶瓷艺术之都带来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千载难逢的盛世良机。面对这一新的历史契机,景德镇艺术陶瓷业界究竟是如何把握的呢?

  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叶佩兰女士曾经从专业的角度指出了景德镇艺术陶瓷发展前景所面临的困扰和挑战。她说:“中国是发明瓷器的国家,瓷器应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历史上,中国瓷器制造业在国际上曾数百年间首屈一指。可是再看现在,中国瓷器制造水平已赶不上国际一流水平,据说被排在了第6位,德国、日本等国家制造的高档瓷器,在质量、纹样和造型等方面都已超过了我们。我研究瓷器50年,中国瓷器在创新上有多大发展?我不清楚。可是近些年我却看到了大量制造得很粗糙的仿古瓷充斥市场。我知道制造那些仿品很赚钱,问题是那得浪费国家多少资源啊!且不说资金和科研方面的资源,就连原材料、生产瓷器的好瓷土,咱们本来就已很少,例如早在明代末期时麻仓土就已不多了,如今景德镇已在用外地的高岭土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只顾赚钱,大量地制造仿品,供骗子们以假充真,坑害群众,而技术上多少年来却没有什么创新,甚至落在外国人后面,这都对不起祖先啊。”

  叶女士对中国陶瓷现状的忧虑,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就是对瓷都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前景的忧虑。

  景德镇作为举世公认的瓷都,据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代”。景德镇作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瓷器供给地,虽然最突出的记载,是自北宋景德年间开始,但其实自汉代起,至唐、五代时,制瓷技术已渐趋成熟;宋代,是景德镇瓷业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以宋真宗赵恒将自己的年号景德赐给昌南作镇名为标志。尽管当时的定、汝、官、哥、均等窑场名重千古,但它们现在均风流不再,只有景德镇才秉承和发扬了自己优秀的陶瓷文化传统。从宋代以后,景德镇瓷业发展的高潮每个朝代都有明显的标志:像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则集古朴雄浑和雅致于一体,虽形制与前代大易其趣,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极大地超越了历代水准,令人叹为观止。

  到了近现代,景德镇人作为中国制瓷业正宗掌门,无论是1975年为毛泽东主席制造日常所用的碗盘杯碟,还是近年为胡锦涛主席制作送给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俄国普京总统的瓷器礼品,均非景德镇最顶级的陶瓷工匠和艺术家莫属。所有这些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都充分证明,景德镇陶瓷制造业特别是艺术陶瓷的制作水准,虽然因日用陶瓷制造规模的萎缩而被外人所超越,但其作为世界陶瓷业界的开山者和艺术陶瓷的正宗传人和集大成者,依然居于当代中国的巅峰而无人可以撼动和取代。

  据来自于权威部门的资料,目前,仅景德镇一地就云集了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3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9人,以及总数高达8000余人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和工艺美术师及深怀绝技的民间陶瓷艺人。在一个弹丸之地能如此高密度地集中如此之多的陶瓷艺术家和顶级工匠,这在当今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奇迹。正是因为有了这批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骨干队伍,景德镇才依然在新世纪作为当今世界的陶瓷艺术创作圣地,不仅对国内的画家、艺术家,而且对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每年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前来景德镇尝试陶瓷艺术创作的艺术家,简直如过江之鲫,不胜枚举。

  只要景德镇瓷业界的精英能够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瓷都景德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超越前人的成就,不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想不想的问题。

  三 景德镇艺术陶瓷界面对的重大问题:熊掌和鱼能否兼得?

  任何人前来景德镇考察其艺术陶瓷创作领域,只要这个人有着基本的艺术修养,一般都能很容易发现,虽然景德镇是一个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云集的地方,但真正能用自己的陶瓷艺术语言打动人心的陶瓷艺术家却并不多见,而充斥于景德镇艺术瓷市场的艺术瓷作品,大多是那些粗俗、粗糙、粗疏的三粗艺术陶瓷泛滥于各大陶瓷市场,大量地被摆在地摊上贱卖。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哪里呢?

  稍具艺术鉴赏力的人都知道,无论古今中外,也无论那种文化背景,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淡泊金钱意识,把自己的才华专注于作品的意境和神韵的完美结合,其创作传世作品的机会绝对渺渺。从这个视点来考察景德镇陶瓷艺术家队伍的创作倾向,就不难发现,其陶瓷艺术作品能做到意境和神韵相得益彰的大家,却并不多见。至少就近现代大多数景德镇本土的陶瓷艺术家和工匠而言,无论其是否知名,所谓匠气和俗气,则是众多景德镇本土的陶瓷艺人始终难以超越的两个门槛,能登上国内乃至世界艺术之都大雅之堂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简直少如凤毛麟角。他们创作的陶瓷艺术作品,若用高雅、清新、脱俗这六个字作为标准,其意境和神韵则相去甚远。至于那些能够将景德镇积淀千年之久的陶瓷艺术审美趣味和新时代艺术特点融汇贯通的大师,那些能够在古人陶瓷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开辟一个崭新艺术境界的大师,虽然不能说景德镇一个也没有,但作为一个群体而涌现,则依然是人们的美好期待。

  毋庸讳言,导致景德镇陶瓷艺人们视野狭窄,心胸不宽,境界低下的主要因素,毫无疑问,最大的症结是行为短期化,只顾追逐金钱,不顾艺术品位的结果。我相信,凡与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们广泛打过交道的人,几乎都能得出这样的印象:在金钱和艺术面前,在社会责任和个人利益面前,景德镇的陶瓷艺人们,都难以做到熊掌和鱼兼得。

  一个最明显的事实是,如今在景德镇,除了极个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外,你很难设想一个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不自己吆喝、不亲自售卖自己的陶瓷艺术作品,你也很难设想一个所谓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或陶瓷艺术大师会把自己所创作的最得意的陶瓷艺术作品,交给一个高水平的艺术经纪公司或顶尖的艺术品经纪人去包装后投向市场。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在金钱面前,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难得有几个人具有宁静致远淡泊金钱的平常心,难得有几个人具有为人称道的社会责任感,也难得有几个堪称格调真正高雅的陶瓷艺术家!倒是其作为一支靠偷逃税收暴富起来的最有钱人群体,在景德镇是人所皆知的事实:越是大牌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家,越是日进斗金的富翁级的陶瓷艺人,其交给国家的税赋越是低得可怜。

  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景德镇陶瓷艺人群体性偷逃税收的现象,如今已成为景德镇经济领域的一大顽症。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作为一种具有瓷都特色的“灰色经济”现象,居然在景德镇就从来没有哪个执法部门的人去认真治理过,这早已成了当代景德镇一个被熟视无睹的病态社会现象。对此,谁只要去问问景德镇市税务局的税官们,那些家财达千万级的陶艺家富翁们交过多少税款?我相信,他们绝对会告诉你,在景德镇陶瓷行业的税收构成中,那些大牌的陶瓷艺术家们所交的税款,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因之,我们自然很难想象,一个只认得钱,而不知道社会责任,更不重艺术品位的陶瓷艺术家和工匠队伍,其眼界会超越凡夫俗子的视野,其心境会离开浮躁和浅薄,其作品会具有什么足以传世的高尚艺术价值。

  对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而言,金钱和艺术如何结合的问题,社会责任如何与个人利益结合的问题,毫无疑问,都是那些想成为陶瓷艺术家的人必须面对的大问题,也是新世纪瓷都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界如何面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最核心的问题。

  四 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前景:一种艺术投资新产业已初露端倪

  古人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目前,在当代中国的新富人群和知识阶层中,有不少人已经开始涉足景德镇近现代艺术陶瓷的收藏和投资。这完全符合西方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富人不可能把钱贴在墙上,而要选择高雅的艺术品装点自己的居室乃至成功的人生。

  这一趋势,一方面对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界人士而言,无疑意味着一个容量巨大的市场展现在自己面前,其创作的空间由阳春白雪开始向下里巴人普及;而另一方面,对那些家资丰厚,但却并不深入了解艺术陶瓷收藏奥妙,只知道附庸风雅的有钱人而言,他们则大多犹如盲人骑瞎马,在景德镇这个当今世界最大的艺术瓷集产地,随时都有掉进温柔陷阱的可能:景德镇艺术陶瓷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稍有不慎,这些人将会豆腐化了肉价钱,自以为重金捧了一件艺术陶瓷珍品回家,而其实抱回家的是一件三流工匠打个夜工也能忽悠出来的烂货。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所有投资都存在风险,没有风险的活动那就不能叫做投资。投资景德镇艺术陶瓷市场的风险和机会该如何界定和把握呢?对此,我给所有投资景德镇艺术陶瓷领域的人以下三点忠告:

  一,如果你是前途远大的政坛精英或大名鼎鼎的文化界名流,你也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胸襟和气度,那么,你最适合选择那些艺术功力深厚,正在崭露头角的中青年陶艺家的新锐作品。

  因为,就一般情况而论,这些陶瓷艺术作品上大都凝聚着这些新锐陶艺家初出茅庐时的闯劲和开风气之先的探索成就。这样的陶瓷艺术作品哪怕只有寥寥几件摆放在你的官邸或客厅,本身就可以为你的事业成功提供某种佐证而引来众多眼球的关注。从投资的角度考量,你收藏这些新锐陶瓷艺术作品的独特见识和高雅品位,不仅在某种程度上能凸显你与众不同的眼光,而且,随着这些新锐陶艺家在成名的道路上开始起跑,哪怕撇开你的投资将爆炸性地得到回报不论,仅仅是凭你早在这些新锐艺术家成名之前就被你慧眼相中的事实,你的这种成就感也是用再多的金钱买不来的。

  二,假如你是实业界大亨或商界新富阶层的成功人士,那么,你凭着自己财大气粗,完全可以去追捧那些炙手可热的陶瓷艺术大家的作品。

  通常,这部分陶瓷艺术作品一般都价格不菲,动则以万乃至以十万为单位要价,你想收藏它,不仅资本的投入会比较大,而且,其流动性也相对会比较低,投资的周期自然也会比较长,只适合做中长线投资。这类陶瓷艺术作品,比如中国陶瓷艺术市场中的珠山八友的作品、上个世纪文革前景德镇老一代民间陶艺家的作品,以及景德镇首批12位、新近11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9位陶瓷艺术大师的陶瓷艺术作品,如果你能拥有这些作品,毫无疑问,其标志意义是,一种收藏大家的涵养和身份会给你带来很多羡艳的眼光,不但意味着你拥有景瓷中的稀世珍品,而且,也彰显了你的收藏实力和投资的气魄,其较强的保值和增值空间也完全值得期待。

  三,假如你是一辈子受穷的工薪阶层的一员,而你又确实爱好景德镇陶瓷艺术,你的眼光投向景德镇民间陶瓷艺术家队伍将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因为囊中羞涩是你作为穷人最大的特点,所以,请不要去迷信那些头上罩着五色光环的大牌陶瓷艺术家的东西。我告诉你,就我所知,景德镇所有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大多来自民间,从小是在坯房或画坊里当学徒,没有几个有什么高深的学历,他们的艺术功力都是在每日的利坯和画瓷中打下的基础。至少在我看来,景德镇最有生命力的陶瓷艺术源头其实就在景德镇的民间社会。不过,话也要说回来,你若是指望靠收集民间陶艺家的东西而一夜暴富,也不太可能。虽然景德镇民间陶艺家队伍中像梵高那样的奇才或天才绝对存在,但他们要真正被主流社会认同,也一定会像梵高一样,是在这些人走进了历史之后的事情,你因为慧眼识珠而产生的巨额投资回报,恐怕得由你的儿孙来分享。

  瓷都景德镇作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它的每条弄堂、每条街道和每条河流,都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陶瓷文化。谁要是能够精准地解读景德镇,我认为,那他解读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将不会有任何困难:这里保存着江南最好的古县衙——浮梁县衙,但它的建筑规格却是古代中国七品芝麻官的衙门中,独一无二可供四、五品官员做官邸用的衙门,那是因为,朝廷在景德镇设了御窑厂,其督陶官的品级是从四品;这里有绵延千年的高岭土矿,其矿址就在一个名叫高岭的地方。中国名瓷网提醒,当你顺着当年矿工们挑着矿石下山而走的石阶漫步在陡峭的丛山峻岭上,看着漫山遍野郁郁葱葱,你一定会对以景德镇人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创造才华和拼搏精神发出由衷的惊叹;这里有全世界最大、品种最齐全的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市场,在景德镇,没有什么你买不到的瓷器,自然,这里也没有什么卖不掉的瓷器,这样,你就一定会自己生活在搞了30年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而感到是一种真正的幸运。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