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连故宫博物院都没有的存世孤本,国家一级二级文物更是不计其数,可珠海这位收藏家却甚是“怪异”——
搭茅屋收藏稀世国宝

精美的明代佛造像

李辉柄鉴定乾隆青花六方盖罐

郭汉东给记者展开明心经上、中、下三册
周末大观
本月9日至11日连续三天,北京来的两位名人钻进珠海收藏家郭汉东的“茅屋”,捧着一个个宝贝“打分”。岁数稍大的李老,指点着一对青花罐:“这是一对清乾隆的青花六方折枝花果盖罐,仿明宣德,仿得很像。六方就比圆的要难,这对青花造型规整、色艳、精细,质量好,艺术水平高,是国家一级文物。”“茅屋”中还发现一批国宝级“金书”,随便一件都价值连城,可郭汉东这两年竟“破落”到带全家住进了烂尾博物馆边临时搭建的“茅屋”。
十二尊佛像,每组过千万
“李老”是李辉柄,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受聘南开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与李辉柄一起来的是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寓榕。她对羊城晚报记者说:“清三代(指康、雍、乾)这么大型的瓷器不多见,而且是一对,带字款,罐盖都是原盖,很难得。依它们的精美度和尺寸,一对的起拍价应在800万元-900万元。”
记者脚边还有12尊瓷佛造像,有白、绿两色,大的有1米高。李辉柄认为这是明代早期福建漳州窑的出品。他说,福建漳州和德化都喜欢烧造像,德化的技术水平高,瓷化程度高,德化瓷特别白,有透明感,而漳州瓷温度低些,呈牙黄色。但是漳州瓷存世少,大器更少。12尊造像也为国家一级文物。据称,漳州瓷是出口瓷,后由于禁海,出口不得又难以转内销,因而倒闭,所以现今反倒难见漳州瓷。李辉柄将12尊佛像分四组,每组三尊,分别是文殊、普贤和三世佛。董寓榕说,稀缺性和器型硕大决定了这12尊造像价格不菲,超过1米的瓷器很容易变形,烧制难度大。每尊造像的背后都有图章,是名家之作。因此,每组造像的起拍价肯定过千万。
国宝级“金书”,填补了空白
董寓榕向羊城晚报记者透露,这次为郭汉东鉴定的不仅仅是瓷器,还有一些杂项,如金银器,有些东西填补了国家的空白。郭汉东拿出了三个像茶叶罐一般的金属罐,罐子呈淡淡的金色,上面阳刻着:佛说心明经。郭汉东小心翼翼地从每一个罐里拿出一册,在茶几上展开。三册分别为上、中、下,每册由36枚金片若竹简般缀在一起,用隶书抄刻下《心明经》。金片并非纯金,是金、银、铜的合金,含金量为0.6%。李辉柄说,这是唐贞观年间的东西,非常完整,连故宫博物院都没有,是存世孤本,绝对是国宝级。
说话间,郭汉东又拿出一卷这样的“金书”,也是贞观时期的,展开来约有4米。上半部分是八幅白描画,画的是马头、孔雀等八个明王,下半部是用小篆刻写的每一个明王的故事。或许这就是唐太宗时的连环画。郭汉东承认,类似的国宝级“金书”有一批。
李辉柄先生用两天半时间将郭汉东30年积攒下的宝贝梳理了一遍,从8000年前的数百块红山玉、良渚玉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从古玉到青铜、编磬、陶瓷、金银,脉络、年代都很清楚。郭汉东有六七千件藏品,记者记忆中,他收藏的汉代皇室编磬宋代玉枕和八只宋代供御兔毫鼠须盏均为国宝级,现在明确的国宝级藏品又多了这批合金的经书。国家一级、二级文物更是不计其数。
私人博物馆,“穷”得烂尾了
董寓榕说:“我以前认为珠海是文化沙漠,郭汉东的收藏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他的博物馆若能落成,会给珠海带来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2002年就动工的汉东私人博物馆到现在还是半拉子工程,据说还差3000万元才能成为真正的博物馆。守着那么多宝贝却拿不出3000万?郭汉东的钱全买了文物。许多人劝他:卖两件,博物馆就建起来了。可他就是吝啬得“只进不出”。郭汉东对记者说:“这是30年的心血,当然舍不得,希望它们能留在珠海,一旦拍卖就不知去向了。汪洋书记说要建文化强省,我的收藏是珠海文化的一部分。除非万不得已,我不会卖。”
珠海文化局局长刘福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文化应该社会化,政府将出台有关细则,支持建私人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剧场,比如以土地划拨或资金奖励的形式予以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