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China ceramic
网兴旗下网站: 中华陶瓷网  中国瓷都德化网  德化陶瓷商城  网兴网络
网络兴瓷,陶瓷行业第一门户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搜索 文化 德化瓷
 首页 展会 人才 商城 图库 电子杂志 陶瓷技术 行业百科 营销管理 企业家俱乐部 论坛
频道首页  陶瓷历史  陶瓷文化  陶瓷收藏  名家名作  陶瓷名城  古瓷初识
陶瓷艺术  陶瓷院校  古瓷欣赏  陶瓷拍卖  陶瓷古窑  陶瓷常识 产区特色: 德化  景德镇  醴陵  潮州
信息内容
   
 您的位置: 首页>陶瓷文化>>|
西湖边建国际瓷文化中心

发布:2010/9/7 8:27:10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字体: ]

  普通读者了解青花瓷的古韵,多是听周杰伦的歌开始。但真正要穿越1800多年与古人对话,还是要靠陶瓷大师。

  78岁的国家陶瓷工艺大师、教授级高工叶宏明9月4日走进浙江人文大讲堂,他挂念的,不是今年6月在深圳拍卖出112万元高价的他的作品官窑大盘,也不是他获得过多少项奖励,他希望有生之年,实现最大的心愿:在西湖边,建立“国际瓷文化交流中心”或者叫国际瓷博物馆,为此他呼吁奔走了数年。

  到大讲堂来,叶老特意拿来10余件他烧制或收藏的珍瓷,一一为读者讲解。在叶老的讲解下,看似普通的物件一下生动起来,白瓷“洁白光润、轻薄透明”;青瓷“晶莹润沏,如玉似冰”;还有穿着渐变色的观音、开片为一条龙的瓷瓶……

  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青瓷的巧夺天工。我们欣赏陶瓷,就要了解陶瓷的历史和文化。

  1800多年前的上虞

  是瓷器的发源地

  陶器的发明,距今约有一万年。因为有了陶器的发明,才有了后面瓷器的发明。

  我国瓷器具体发明于何时?起源于何地?这是中外陶瓷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1978年,我在参与编写《中国陶瓷史》时,决心要把这个问题搞个水落石出。

  正当我的研究苦于没有突破口之时,上虞卫生陶瓷厂在建厂时发掘出两条6米长的商代龙窑,但6米龙窑火焰不能很好停留,还不到形成瓷器所需要的125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

  不久后,考古工作者又在上虞帐子山发掘出两条东汉龙窑,长度在10米以上。之后上虞市又陆续发现汉代古窑址20多处,而且大多数出土的东汉瓷片,釉表面玻化良好,釉和胎结合牢固,釉胎的中间层处有放射状和条束状晶体,釉面没有裂纹,烧成温度均在1250摄氏度以上,吸水率则在0.5%以下。这些因素都是真正瓷器产生所具备的条件。

  我们通过大量的分析数据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我国的汉代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过渡,真正的瓷器发源时间是在距今1800多年前的东汉;发源地是现在上虞市的小仙坛和帐子山一带。

  中国瓷器分为两大系统:青瓷系和白瓷系。到了唐代,中国瓷器形成双峰对峙,这就是“南青北白”。青瓷以南方浙江的为代表,白瓷以北方邢窑为代表。

  后来,瓷器中又出现了官窑制度。北宋和南宋的官窑都有“紫口铁足”的特征:瓷器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颜色。这个特征,南宋官窑要比北宋的明显,原因是到了南宋,釉就没有北宋那么厚了,釉一厚,特征就不明显了。

  北宋、南宋的官窑都有开片,规律不一。北宋的官窑厚重,南宋的官窑轻薄。

  哥窑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也有开片。哥窑的另一个特征就是金丝铁线、银丝铁线。细碎的开片线,黄色的称“金钱”,白色的称“银线”,大块的开片线呈黑色,称“铁线”。金丝铁线在古代还叫“文武片”,指的是开片的大小。

  金丝铁线实际上是陶瓷烧造中的一种缺陷美。在烧造中,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瓷器出窑以后,釉就会开裂,而胎体本身不会裂开。我发明了釉彩自然开裂成龙或金鱼形状的瓷品,申请了国家专利。

  苏联专家索瓷未果

  促成龙泉哥弟窑的复活

  1957年底,一位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回国前想要一件仰慕已久的“雪拉同”作纪念。“雪拉同”是外国人对中国青瓷的一种称呼。传说16世纪晚期,中国龙泉青瓷初次出口到巴黎时,法国作家杜尔夫的名作《牧羊女亚司泰来》正在上演,剧中男主角雪拉同特别受人喜爱,他演出时的服装正好也是青色,和龙泉青瓷的颜色相近,人们认为只有雪拉同这件衣服的颜色才能与龙泉青瓷的釉色比美。从此“雪拉同”成了龙泉青瓷的代名词。

  工作人员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查找“雪拉同”,遍查不遇。这时工作人员才知道龙泉青瓷原来是中国的国宝。可惜的是哥窑早在1279年南宋王朝覆亡时也随之失传了。弟窑在元明两代仍继续生产,但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也每况愈下,最后也是窑废烟灭,中断生产。

  总理立即指示:一定要恢复龙泉青瓷,让国宝复活。1958年,省轻工业厅老厅长翟翕武带上刚从南开大学毕业的我一头钻进了浙江南部与福建毗邻的龙泉的崇山峻岭之中。我们挖掘旧窑址,遍访老窑人。我们把古瓷片拿到北京、上海测试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之后,研究出多种配方,回到龙泉试烧。

  中国科学院的周仁、轻工业部的李国桢和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的邓白等热情参与指导,烧了一窑又一窑,就这样慢慢烧出了规律,调准了配方。1959年国庆前夕,终于烧成了接近古瓷水平的龙泉弟窑青瓷成品。接着又将成功烧制出的100多套龙泉青瓷茶具、200件青瓷花瓶全部送到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在国庆招待会上,周总理就是用这些龙泉瓷茶具招待外宾。

  失传300年的弟窑又复活了。

  弟窑试制成功,对我鼓舞极大。就接着着手恢复哥窑。哥窑黑胎厚釉,釉面有纹片,质地比弟窑更加讲究,烧制难度也更大。

  当时,我们没有任何关于哥窑制作和原料配方的文字资料,只好从古瓷片入手,通过化验揣摩配方进行试烧。故宫陶瓷专家陈万里忍痛割爱,将自己收藏的一件宋瓷贡献出来,让我们将其表面的青釉刮下来,进行分析,测定胎的烧成温度等,试验出哥窑釉的大致配方,然后用这个配方点火试烧。

  上千次试烧,上千次失败……1963年4月,“哥窑”——这个失传700多年的国宝又被我们复活了。重新烧制成功的哥窑青瓷古朴典雅,晶莹滋润,釉色、纹片、造形与故宫藏品完全相同。

  弟窑、哥窑相继成功恢复后,我又把眼光瞄向了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官窑。

  偶然间觅得紫金土

  复活了国宝官窑

  官窑产品只供皇宫显贵,烧制数量严格控制,如今世上最多存有100件上下,价值连城。一个官窑古瓷拍卖价往往要达到数千万。今年6月,我烧制的一件官窑大盘,在深圳市拍卖行有限公司组织的“2010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就拍出了112万的价格。我自己也没想到,因为我从来没想过靠这个发财。参与拍卖活动,一生中我只有两次。

  为了恢复官窑,我研究了大量的古瓷典籍,一次又一次地对古瓷片进行化学、光谱、电子等一系列理化分析,并根据掌握的胎釉成分、显微结构、烧成温度等技术参数进行试烧。一次次试烧都失败了。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这时我从一部旧瓷书中发现这样一句话:官窑“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原来烧制官窑瓷器关键就是“紫金土”啊!这土在哪里呢?

  一次我突然想到了位于杭州南部的万松岭和乌龟山,当年南宋皇帝就是在这里建造了两座官窑,并集中全国最好的工匠,在这里烧制瓷器。那时交通不发达,烧瓷只能就近取土,不可能到外地取,这万松岭、乌龟山一带很可能就是紫金土的产地。

  于是,我成天带着铁锹、锄头在杭州城南满山跑着寻找紫金土。

  两年了,一无所获。一个春天的午后,我在万松岭山上寻找,突遇暴雨,就躲在一块大石头边。暴雨初歇,我看到一股赤色水流从身边的水沟流过。我脑中灵光一闪,顺着水流往山上找,终于找到了紫金土!

  接下来,我和叶国珍等专家又经过70多道工序的烧制,几千个数据的筛选。1978年春,完全保持了南宋官窑釉如美玉、色似碧波的官窑仿制品灰青釉和月白釉瓷器终于问世了。此后5年,我们又把配方修改了100多次,还烧出了粉青釉、莹青金丝纹片釉等官窑中的上乘珍品。经故宫博物院鉴定,我们新烧制的官窑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真正的国宝。

  晚年有一个梦

  建立国际瓷文化交流中心

  最后,我以浙江文史馆员的身份呼吁,在杭州建立“国际瓷文化交流中心”。

  浙江的瓷文化丰富灿烂。距今7000年前余姚河姆渡一带制造的刻纹陶与彩陶,是长江流域古文化的代表;距今4000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的黑陶、战国时期绍兴和萧山的釉陶,是长江流域古文化的继承;东汉时期,上虞有了早期青瓷;三国两晋时期形成了越窑、婺州窑、瓯窑三大浙江窑系;唐、宋时期,形成了代表青瓷文化的龙泉哥、弟窑和杭州南宋官窑……

  在长达1000多年的陶瓷文化交流中,浙江共向日本、泰国、印度、伊朗、法国、英国、荷兰、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授了瓷器烧制工艺和技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的青瓷多次被国家选为国礼赠送给美国、德国、日本等外国首脑,获得高度赞誉。随着哥窑、官窑等的恢复,以及陶瓷科研的推进,陶瓷新品种的开发,瓷文化正在被继承光大。

  杭州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城市建设、城市氛围与瓷文化非常相称,是建立交流中心的最佳地点。在我们的设想中,瓷文化交流中心应该充分体现陶瓷文化、陶瓷科学、陶瓷艺术、陶瓷工艺、国际陶瓷流派、纳米陶瓷与生活等等。如果交流中心建成,我最大的心事就放下啦!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呵护一生情侣杯
特价:199
国色天香12头茶具
特价:39
夏荷玉瓷养生杯
特价:168
小圆满玉白石
特价:88
事事如意
特价:199
欢喜就好
特价:199
清心12头功夫茶具
特价:39
小#腰鼓
特价:99
红牡丹泡茶器
特价:95
茶艺人生7头
特价:125
雅致飘逸壶
特价:135
马踏飞燕
特价:680
 ·本类最新 更多...
陶瓷名城
·潮州——中国瓷都
·宜兴
·德化——中国瓷都·德化
·醴陵——三大古瓷都之一
·淄博
·唐山——北方瓷都
·景德镇——千年瓷都
·佛山——南国陶都
陶瓷名人
陶瓷文化
关于我们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法律声明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访客留言
主管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科学技术局 运营商:网兴网络科技 版权所有 (C) 2007-2008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Cceram.com
电子邮件:service#ctaoci.com 联系地址:福建德化陶瓷科技园科技大楼二楼 邮政编号:362500 闽ICP备05012475号
电话:0595-23555005 传真:0595-23593359 广告热线:13600777720 
客服QQ: 116225240 合作: 1162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