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耀州窑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直口尊——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大唐西市博物馆展出的宋代耀州窑刻花缠枝牡丹纹直口尊曾在《寻宝》节目中被评为民间国宝。
该器之所以被评为国宝主要有以下特征:
1.釉色很漂亮。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宋代是最为重视釉装饰中釉本身对陶瓷器的美化装饰作用,实现了釉质如冰似玉,釉色雨过天青,千峰翠色等愿望。印证耀州窑以青瓷最负盛名。
2.本器采用刻画相结合的装饰方法。这种装饰方法在北宋中期日臻成熟。刻主题纹饰,刀法犀利,线条流畅而奔放;画陪衬纹饰时,纤细如丝,排列有序,整体纹饰层次清楚,繁而不乱,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
刻花是在未干的瓷坯上用竹、木、铁等硬质工具刻出花纹,然后施釉入窑焙烧。这种直接在坯体上刻花的方法操作方便,线条刚劲流畅,颇具动感,浮雕感强。为达到最佳效果,并不单独使用,常与划花、剔花组合使用。划花在尚未干透的陶瓷器表面用木刀、竹条、铜铁制器等尖状工具浅划出的线条状花纹。
3.此器刻划富丽的缠枝牡丹花。耀州窑刻花题材丰富,牡丹纹是常见的装饰题材之一。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寓意富贵,象征着对美好幸福、繁荣昌盛的追求。唐代便开始在瓷器上作为装饰纹样。宋代牡丹花装饰纹样尤为多见,花形写实,花朵硕大。形式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多种。
这件器物刻纹犀利洒脱,划纹柔和流畅,色泽青幽,图案立体感强,造型精巧规整,是一件反映耀州窑北宋刻画花工艺水平的代表作品。印证了文献中对耀州窑“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记载。
金框宝钿白玉带銙——身份、地位的象征
大唐西市博物馆展有一组精美绝伦的唐代金框宝钿白玉带銙。带计十四事,八刓,四銙;另铊尾、带扣各一。玉质晶莹剔透、细腻温润。掐丝工艺做框,其间镶嵌各色宝石,金玉珠宝相映生辉。
这一组金框宝钿白玉带銙曾在《寻宝》节目中被评为民间国宝。其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拥有者地位高贵。古代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它的质地和数量是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的。“至唐高祖……一品、二品銙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银,庶人以铁。”唐制“文武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三銙”。 此器从带銙数量及玉、金质地来看,可知玉带的拥有者为其时显贵。
2.创造性的多种加工技法并用。此带计十四事,八刓,四銙;另铊尾、带扣各一。玉质晶莹剔透、细腻温润。运用掐丝工艺制成的金丝纹样分布在刓、銙、铊尾内侧,其间镶嵌各色宝石,金玉珠宝相映生辉。设计构思巧妙,富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多种加工技法,掐丝就是将捶打得极薄的金银片,剪成细条,纽搓成丝,用镊子之类的工具把金丝掐成各种纹样并焊接于器物表面。镶嵌就是在金银器上嵌饰珍珠、水晶、绿松石、红绿宝石等材料的饰物,以增加器物的富丽程度。
3.腰带的起源,有学者认为最早起源于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带扣。唐宋时期,有用革制作镶嵌有金、玉的玉带和金带,腰带上按等级缀以金、玉、银等。他们可以用来系束袍服,还用来佩带一些生产、生活使用的物件。
古人腰带上常携挂着弓、剑、砾石、算盘等。挂弓、剑等在古代是地位高的象征,也必然会受到别人的羡慕。从主人腰间的皮带上,就能体会到其忙碌的状态和尊贵的程度。但在今天,如果一个男人再在腰上挂一大串东西的话,那么就显得没有品位,没有内涵了。这正是古今的差别。
文/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