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以其“集聚、集约、集散”的特征,成为当今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形态。
2008年,省委、省政府在应急中谋远,确定重点培育52个产业集群,当阳陶瓷产业集群名列其中。
然而,起步之初,当阳陶瓷规模偏小,仅是个“摆尾巴”的角色。
短短两年,当阳陶瓷叫人刮目相看:产值年增速超过50%,生产线从5条发展到21条,产能从2000万平方米飙升到1亿平方米,占全省建筑陶瓷总产能近六成。
全省产业集群再排序,当阳陶瓷跃升至第九位。
火红的窑炉,锻造出了怎样的“当阳范本”?
在产业洗牌中抢先占位
县域经济,关键在于产业支撑。选择支柱产业,当阳有过徘徊:有人主张搞食品、有人主张搞纺织、有人主张搞电子。几经忙活,收效不大。
多次外出取经,几番分析比较,当阳审时度势,选定陶瓷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主力军。
决策背后,是当阳人看清了陶瓷产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大趋势。
广东和福建两省,是陶瓷产业的“大本营”。但经多年发展,当地资源日渐枯竭,市场逐渐饱和,产业转移的压力与日俱增。
而随着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市场对陶瓷的需求,进入急剧膨胀期。
重建产业基地,抢占新兴市场。于是,“东陶西进”、“南陶北上”成为必然。
大势明了,脚下踏实。当阳着力搭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2007年11月,国内建筑陶瓷航母——新中源集团落户当阳,投资10亿元,兴建当阳宝加利陶瓷。
新中源落户,尽显“头羊”效应。紧随其后,佛山豪山陶瓷、丹豪陶瓷等企业青睐当阳,福建鑫来利陶瓷、凯旋陶瓷、恒达陶瓷等也抢滩登陆。
短短几年,当阳陶瓷产业集群轮廓初现。
在市场细分中准确定位
承接陶瓷产业转移,已有不少地方捷足先登。在遍地开花的陶瓷产业中,当阳打造出独树一帜的竞争力。
陶瓷产业走向何方?在当阳曾发生过争论。有人认为卫生洁具附加值高,也有人认为工艺陶瓷更赚钱。
但产品定位的关键,还是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专家经过考察论证后认为,作为陶瓷的主要原料,当阳高岭土的各项性能指标,最适合生产建筑陶瓷。发展建筑陶瓷,当阳的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陶瓷市场空间巨大。环顾周边地区,300至500公里市场半径范围内,建筑陶瓷生产基地相对空白。
于是,在陶瓷产业市场细分中,当阳放弃“大而全”,而是走“小而全”的产业集群之路,专攻建筑陶瓷。事实证明,准确的市场定位,使当阳陶瓷产业在激烈的市场中,通过错位竞争,得到快速发展。
资源支撑产业,市场定位产品。资源、市场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促成了当阳陶瓷产业集群的快速崛起。短短几年,抛光砖、釉面砖、外墙砖、仿古砖等全系列产品一应俱全,“当阳陶瓷”成为响当当的品牌。
为了开发好2亿吨高岭土资源,当阳市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建成100条建筑陶瓷生产线,至少可以生产70至80年。
在承接转移中转型提升
与沿海地区相比,当阳发展陶瓷产业慢了一步。但有句古话说得好:后上船的先起坡。
发展陶瓷产业集群,当阳并不是简单的引进企业,而是在承接转移中实现转型提升。
走进宝加利的车间,处处可以感受到陶瓷生产线建设的高起点。
压机决定陶瓷硬度这一关键指标,佛山老厂的压机吨位普遍只有4200吨,而当阳的压机吨位达到7800吨,生产的瓷砖因此硬度更高。在瓷砖表面,当阳用上了最新的纳米技术,解决了抛光砖气孔渗水的问题,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在佛山老厂,一条窑炉最长只有200多米。而在当阳,窑炉长达320米,是目前亚洲最长的窑炉。窑炉经过技术改造,余热还用来烘干砖坯及粉料。经测算,已投产的6条生产线余热全利用,年节约标准煤3.22万吨,节能经济效益达5800万元。
难怪宝加利负责人说:“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没有一颗螺丝钉是从佛山的旧工厂拆下来的。如今的新中源,最好的设备在当阳,最新的技术在当阳,当阳陶瓷绝对不比佛山陶瓷差。”
而在节能减排技术方面,当阳对陶瓷产业集群更是高标准、严要求。宝加利投资1200万元自主开发酚水处理技术,每天处理酚水100余吨,无一吨外排。此外,通过应用两段式煤气发生器、新型脱硫装置等新设备,新工厂建设水平远远高于老厂。“承接转移,不是承接低端,不是承接淘汰,更不是承接污染。要在承接中提升,在转移中转型。”对此,市委书记袁卫东态度鲜明。
在资源配置中优化利用
发展产业集群,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集约发展。
前几年,当阳市有高岭土采矿企业22家。这些企业恶性竞争、采富弃贫,矿区千疮百孔,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
发展陶瓷产业,高岭土资源是基础。通过政府收购合并重组,当阳市高岭土采矿权实现了集并,矿权由22个变为6个,并且由政府统一配置,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同时,高岭土矿区复垦项目随之启动,当阳走出了一条“采矿——复垦”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通过陶瓷企业向园区集中,当阳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选址于荆宜高速玉泉路口的陶瓷工业园,大大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工业园区原为一片荒坡,目前已完成了道路、供水、供电、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总计投入7亿元,13家国内著名的建筑陶瓷企业已经落户。园区负责人说,如果按照传统的“一厂一配套”的办法,土地及资金成本要增加一倍以上。
陶瓷产业集群发展,还激活了本地的存量资源。富豪纸业是本地企业,过去订单不足,陶瓷产业发展后,去年新增包装印刷产值2100万元,新增税收200余万元。目前,当阳市新增与陶瓷产业相关的采矿、釉料、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专业市场、物流运输企业已达21家,一个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记者熊家余 甘勇 通讯员李智勇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