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为有了这个重要的基础,故即使何朝宗及其他明代德化瓷雕名家活在世间数十年,乃至默默死去数百年间,均得不到人们承认;但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著作权得到高度重视并得到法律保证,经过“出口转内销”,他们的名字终于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既证明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拥有的创新能力和灿烂文化,也激励后人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前行。如生活中的何朝宗,日子并不好过,更不要说他当时敢奢望“流芳百世”。何氏族谱记载:何容海(即何朝宗)与其妻许氏“生卒年月日无考,合葬土名格仔陈家厝角左畔龙手尾坐辰向。”我们找到这个墓葬地——处在乐陶村与后所村的交界处。据说后来因陈家要扩建房子,何朝宗墓便只好搬迁。“族谱”又明确写道:何朝宗“女二”。正因为没有男孩子,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族谱后面就没有关于他的后人的任何记载。何朝宗的社会地位,甚至比不上他的父母。在“何氏族谱”中,其父何善富与母徐氏,还留有生卒年月的记载。不仅古代官方修的县志见不到何朝宗的介绍,在文人的野史笔记中也绝少记载。幸好何朝宗在自己的作品背后加上“瓷印章”,流传到海外后,被大量收藏。外国人根据“何朝宗瓷印章”这个著作权标志,数百年来一直传颂“何朝宗”这个名字。据英国收藏家p·j·唐纳德《中国白——福建德化瓷器》一书介绍,西方收藏何朝宗作品约有200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外交流的扩大,美、英、日等国陶瓷专家来德化考察,“何朝宗”这个名字开始引起中国人自己的重视。1981年,何朝宗入选《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1985年,入选《福建科学家小传》(福建科技出版社编);1987年,入选《中国美术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编)。
今天,我们研究德化瓷印章,缅怀以“瓷圣”何朝宗为代表的瓷雕名家群体,可以从中得到启迪,进一步重视著作权法的宣传和贯彻,激发中国人的创新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大步前进。
(文/省新闻出版局原副巡视员、福建王审知研究会副会长 王凌 县人民政府副调研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黄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