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开始反思,景德镇陶瓷应努力满足后工业时代的种种需求。这意味着在诠释陶瓷之美的同时,更要借助科技手段来另辟蹊径。”
“这刀真是陶瓷做的?”“这刀能用吗?”隔着展柜的玻璃罩,一把好似白玉般柔润的陶瓷刀,让看到它的人不禁心生疑虑:切个硬点儿的东西,会不会自己先“扛”不住了?
“陶瓷刀可比家里的不锈钢菜刀厉害多了!”现场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把刀的硬度仅次于金刚石,是金属的60倍,切南瓜、胡萝卜等较硬的蔬菜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从12月1日起,为期10天的“景德镇辉煌60年陶瓷成就成果展”登陆国家大剧院。你不但可以看到600件奇形怪状的陶艺品,还会惊喜于科技赋予陶瓷的全新“能耐”。
高科技陶瓷展区的讲解员范道生告诉记者:“金属刀容易锈蚀,陶瓷作为非金属就回避了这个缺点。而对于陶瓷的脆性问题,技术人员掺加氧化锆烧至1300℃帮它改性。烧制后的陶瓷刀,不需要定期打磨,可以保持3~5年的锋利度。”记者看到正在播放的录像中,陶瓷刀的研发人轻轻一刀下去,就划破了8张白纸。此后,他又将刀从2米处垂直抛落,发出清脆的响声后,刀体完好无损。
在陶瓷刀附近,一款小巧玲珑的红外线电暖器也分外吸引眼球。仔细打量,记者并没有从它身上发现任何陶瓷的踪迹。范道生拿出一个好似藕片的装置说:“这款电暖器的杀手锏正是这块内置的蜂窝形陶瓷。陶瓷对红外线的穿射力较强,在它身上附着远红外发热膜并通电后,就会产生很强的远红外线辐射,效率比普通电热丝高30%。”记者将双手停留在电暖器的出风口,感觉有些湿热。“远红外线能活化皮肤表面和脂肪层的水分,避免干燥。”范道生说。
不仅如此,在现场展示的众多精美餐具也并非“徒有其表”。一位工作人员说:“过去上釉后,粉彩烧制的温度通常只有800℃,瓷面铅毒无法全部剔除。现如今,已将温度调升至1280℃,铅毒被牢牢沉淀,与外界隔绝,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东汉,当时所制的陶器“体态臃肿”,釉色淡而糙,因此只做粗用工具。到了唐宋时期,工匠成功烧造色釉,并涌现大量刻、画花等装饰方法;进入元代,景德镇瓷器又成功塑造出青花、釉裡红等装饰纹彩。明代开始,景德镇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瓷业中心,并在清代达到鼎盛。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建立了十大瓷厂,但理念大多停留在对美的修饰上,在新型制造技术的冲击下,经营一度困难,部分瓷厂陆续关门。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开始反思,景德镇陶瓷应努力满足后工业时代的种种需求。这意味着在诠释陶瓷之美的同时,更要借助科技手段来另辟蹊径。”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许爱民说,比如利用远红外陶瓷技术烤10分熟的牛排,陶瓷烤盘在2~3分钟内即可迅速升温到300℃,这样烤熟的牛排依旧鲜嫩,不会咬不动。除此以外,陶瓷作为隔热膜还可成为飞机、火箭等航天工具的涂层,充分发挥耐热性能。“这些都是它全新的生命形式。”(记者 蔡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