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创‘泥中彩’,虚位以待之。”一帧向瓷都景德镇众多陶艺大师发出的特制邀请函,悬挂在中国陶瓷博物馆正门一侧,在国际陶瓷博览会举办期间引起广泛关注。人们纷纷议论:什么是“泥中彩”?
“我把它概括为‘料在釉中、釉在泥中、泥入画中’。”“泥中彩”的开创者藤町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没有釉层关系、无光或亚光的视觉语言,在常温下可存万年。”
放弃在杭州悠闲、舒适的生活,选择到景德镇开始一个人的征程,开创“颠覆性陶瓷语言”——凭借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出色的陶瓷制作工艺、丰厚的陶瓷人力资源,景德镇正吸引越来越多藤町式的创意人才,推动其由“工艺之城”向“创意之都”转型。
为了研究“泥中彩”,这位长发披肩的艺术家完全沉醉于工作,甚至常年睡在3平方米的厕所中也毫不介意,他说:“研究陶瓷文化,必到景德镇,因为它是世界陶瓷文化的制高点。”
6年前来到景德镇的澳大利亚艺术家戴安娜也同意这个观点。“对艺术家而言,它是属于全人类的陶瓷圣城!”她说,“这里有太多的艺术大师,具有梦幻般制陶技艺的能工巧匠,以及从事陶艺创作的每一个环节的配套。”
“如果你是一位陶瓷艺术家,有梦想,有创意,却又无法实现,快到景德镇来吧!”53岁的戴安娜说。
当藤町选择像隐士一样独自潜心研究时,戴安娜则选择与当地艺术大师联手创作。在景德镇,专门为外国艺术家服务的机构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有乐天陶社、三宝国际陶艺村和刘远长工作室,这些机构大多有偿提供工作室、翻译、食宿,以及一切陶瓷艺术创作所需要的配套服务。
戴安娜说:“我从景德镇学到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陶瓷制作技艺,而我带来的西式创意也影响着景德镇当地的艺术家,这种影响是双向的。”
正如15次造访景德镇的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教授卡拉·卡奇所说,越来越多的外国艺术家来到景德镇,既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新思想、新设计,也通过碰撞和交流,培育着景德镇的创新精神。
卡拉·卡奇19日与多位美国、荷兰等地陶艺家赶到市郊的三宝国际陶艺村,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派对。在派对上,中外艺术家们在墙上画壁画、在工作室做陶瓷,吃完饺子后听京剧,兴致颇高。
据陶艺村的主人李见深介绍,这个沙龙式的民间陶瓷艺术交流机构成立于2000年,每年都吸引100多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的海外艺术家。
这是一个青山环绕、溪水淙淙、建筑古朴的地方。“我对自己能融进像三宝这样一个充满中国古老生活方式的环境感到不可思议,”美国陶塑家卡罗尔说,“这种体验真是与众不同。”
如果说戴安娜、卡罗尔们带来的是西式创意,见过藤町作品的景德镇大师级人物则认为他带来的可能是一场革命。
中国顶级陶瓷茶具的烧造者、“九段烧”窑主段镇民认为,所谓“泥中彩”,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可直接在坯体上绘画的陶瓷颜料。它的诞生将对陶瓷绘画产生直接影响,使不懂陶瓷工艺的艺术家可以摆脱工艺束缚,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这也意味着陶瓷绘画将来可能被纳入纯艺术范畴。
“‘泥中彩’的诞生带来了全新的陶瓷艺术创作形式,可能成为中国陶瓷绘画与世界视觉艺术接轨的桥梁。”段镇民说。
西式创意、新陶瓷绘画……专业领域智慧火花不断碰撞发光之外,通过2004年开始举办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人们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贴近生活、贴近市场的精巧创意正在瓷都不断涌现。
2010瓷博会期间,全球首套陶瓷邮票——《世博国瓷珍邮》首发。厚度只有0.3毫米,不褪色、不怕摔、不怕火的陶瓷邮票,让世人再次见识了景德镇深厚的陶瓷文化与强大的创新能力。
而在瓷博会举办期间推出的“乐天陶社创意市集”专场活动,更是凭借大学生们多元的创意、新奇的作品,吸引了众多中外陶艺爱好者驻足参观、购物。(记者 刘欢、李兴文、沈洋)